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什麼是京都議定書?

作者:許資宜

《京都議定書》是什麼? 雖然這個詞已經在連月來的報章媒體中頻繁出現,但你可知道它的由來?你可知道《京都議定書》生效以後,台灣在政府組織與產業結構上將不得不產生些改變,而這些改變也將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的,繁瑣難解的《京都議定書》雖是國際環保公約之一,由國與國間相互簽署規範,但確切落實卻需從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做起。如果你對《京都議定書》的認識還模模糊糊,那麼,我們不妨花一點時間來熟悉它!

講到《京都議定書》,就得從「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說起。簡單說來「溫室效應」指的是,由於進入地球表面的陽光經地表反射後波長較長,會被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碳化物等氣體阻擋,使得能量不容易散失於大氣外。事實上,溫室效應是存在已久的自然現象,由於這樣的保溫作用,也使得地球溫度不會因太陽輻射的消散,而產生過大的溫差,因而適宜人居。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燃燒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不斷增加,也造成太陽輻射的能量不斷被吸收,以致地球溫度逐年升高,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全球暖化」。

如果讀者仔細留意,「全球暖化」已悄然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痕跡:台灣每年越來越熱的夏天、差異極端化的南北降雨量、非旱即澇的情況...等。甚至連烏魚也因為全球暖化的關係,使得台灣海峽的寒、暖洋流交會發生變化,而導致漁獲量銳減。今年三月異常的大雪、亂了時節的花序......不僅如此,國際間每年因全球暖化所導致的氣候變遷而死傷的人數,更達到十萬人次以上。

在發現了全球暖化與過多溫室氣體間的交互關係後,為了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國際間於是有了一連串的動作。先有聯合國成立的IPPC(Intergover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系統性地評估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對地球的影響,再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在不阻礙經濟發展的前提之下,希望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維持穩定,以取得自然與人為間的平衡。《京都議定書》則可說是該公約的施行細則,具體明訂各項溫室氣體減量辦法,以及各締約國間的相關規範。而溫室氣體中,又以二氧化碳佔主要大宗,因此,國際多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主要目標。

然而,台灣不屬於聯合國的一份子。理論上沒有締約的權利與施行的義務,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得《京都議定書》在台灣也被吵得沸沸揚揚?事實上,直至2002年,台灣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位居全球第22位,並佔全球總量的1%。我們無時無刻不製造二氧化碳。呼吸過程是一種、用電也是一種。在火力發電的過程中,燃燒化石燃料正是產生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讀者也許想不到,使用一度自來水的同時,也消耗了一度電。如此一想,我們淋浴時嘩啦啦的自來水聲、街道上閃亮的霓虹燈、街道上穿梭不停的汽、機車...更重要的是那些24小時運轉的工業生產線,包含水泥、鋼鐵、石化及電子產業等台灣經濟命脈,都是製造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也難怪,在很多的文宣品中,教導民眾如何因應京都議定書,都被簡化為省水、省電、少開車等節能方法。

減少溫室氣體產生,牽涉到的是人類對於居住環境、經濟成長的衡量以及態度上的轉變。台灣過去幾十年來的發展,讓我們習慣以低成本的破壞與開發,換取飛快的經濟成長。然而,隨著《京都議定書》透過外交與貿易的實質手段,要求締約國使用符合溫室氣體減量製程的產品。台灣身為許多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如果無法跟著國際的腳步連帶改變,將面臨遭受貿易制裁的危機,而重挫台灣經濟。

別想那麼遠。光想想那些石化燃料燃燒後,產生的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所產生的影響,我們又如何再漠視「全球暖化」與《京都議定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下期預告】

從4.13期,本專欄將從生物多樣性保育、生態旅遊與學術研究等面向,為讀者呈現出國家公園場域內的點點滴滴,第一季重點將著重在海洋與高山棲地的保育工作,並介紹國內外相關案例,提供更為完整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