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如果,在秋天,來到一個靜謐的島嶼

撰  文:亦純
攝影圖片:亦純

高掛金門機場的「如果,在秋天來到一個靜謐的島嶼」海報
高掛金門機場的「如果,在秋天來到一個靜謐的島嶼」海報

2004那年秋天,第一次踏上金門這座叢爾小島,我還記得當時金門機場迎賓處高掛的那幅海報,上頭寫著:「如果,在秋天,來到一個靜謐的島嶼」。在候機室拎著辦公電腦的我,因為這幅海報,笑開了。2009年春天,我已經記不得是第幾次因為工作再度踏上這塊有點陌生但又覺得熟悉的土地…。

金門,在政治上屬於台灣,但地理上卻歸屬於大陸。有人戲稱金門人是未淪陷的大陸人、是講閩南話的外省人。不論是地理位置上或政治意味上,金門在大陸與台灣扮演著極為巧妙的角色。從兩岸三通試行以來,金門島從以往的「戰地」、「前線」轉為「和平交流」的基地,成了大陸開啟台灣、台灣前進大陸的關鍵之地,彷彿兩地的「和平使者」,或者更可以說是開啟兩岸對話的「關鍵鑰匙」。

這一回趁著工作空檔,搭了10多分鐘的接駁船到了小金門—烈嶼。烈嶼島上有一條長達18.5公里的環島自行車道,是金門保留最完整的車轍道。在民國六十年的時候由軍方修築完成,主要是為了聯絡小金門沿海的各個據點並且提供戰車行走所鋪設的戰備道路。歷經了時代的變遷,消失的戰地車轍道化身成為兼具生態特色與戰役紀念價值並融入樂活的自行車道。最讓人感到貼心的是,金門國家公園烈嶼自行車站還提供了免費的租借服務。

當地的居民說,烈嶼的環島綠色隧道(自行車道),在不同的季節各有風情,春天,可以看到紫色的苦楝、小葉桑、褐翅鴉鵑…;秋冬的時候,有到金門渡冬的鸕鶿、黑頭翡翠、黃尾鴝、白冠雞、赤頸鴨、翅膀鴨…,還有終年可見的留鳥,像是白腹秧雞、蒼翡翠。除了豐富的自然生態,這條18.5公里的車轍道更是處處可見戰役古蹟,將軍堡、湖井頭戰史館、九宮(四維)坑道、貓公石海岸…,彷彿正在低訴砲戰期間敵砲彈如雨下的曾經。

烈嶼的國定古蹟僅有一處位於上庫村的「吳秀才厝」,是烈嶼規模最大、雙落雙護龍加上前護院的大宅第古厝。起造人是經營航運和鹽場致富的吳景山,於清道光20年(1840年)創建書齋,到了光緒末年成了秀才吳文長的故居,因此稱為「秀才厝」。導覽資料上還說:吳秀才厝的建築形制是一棟二落大厝掛雙護龍的建築,門口有院牆環護,將雙護龍和大厝的前面合成一個整體的庭院。牆面依材料不同,可分石牆、斗子砌牆、磚牆及磚牆外砌三合土三種,這四種材料,通常也由下而上排列,構成立面整體的呈現。屋頂形式,為金門最常見的硬山二披水,建築中同時出現燕尾和馬背兩種屋脊形式,其中兩落燕尾屋頂,皆有三道筒瓦位屋頂兩側,彎光門上層由燕尾磚框圍,內有「花開富貴」四字,及護龍窗櫺的花紋,花樣形式細部的變化也為一特殊景。

每次踏入金門,總覺得沒能好好認識這座美麗的島嶼,她的人文古蹟、她的戰役史蹟、她的自然生態、她的傳統建築…,在在讓人感到迷戀。即使多次造訪,對於這座有著美麗名字─「浯州」的島嶼,我的瞭解仍舊薄弱的很,為了彌補心中的小小缺憾,跑了一趟圖書館翻查了介紹金門的書籍。才發現,「浯州」這名字背後,居然也有一個浪漫的故事。

─引自【浯鄉小事典–郭哲銘編著】─

史前時期,地球上並沒有一個叫作「金門」的地方,甚至這個地方連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也沒有。不過倒是有人看上了它,在這片土地上開始生息,而且一住就是三、四千年的時間。對這批最老資格的金門人,我們實在瞭解有限,僅能從幾處貝塚遺址,窺測一些大概。不過他們的存在證明了一件事,金門的歷史早在黃帝打敗蚩尤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後來漢人自己在中原內地相爭,善良的人無法忍受,舉家南遷,歷經幾番輾轉,發現了閩南這座叢爾小島是這樣的怡人,因此他們住了下來,成為金門史上第一批的新移民,這批移民亦將他們的漢文化,在此落地生根,發展出一個海外桃花源,從而使這座小島有了自己的名字-浯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