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愛戀公園誌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自幽林中消失的白色蝶群-台灣蝴蝶蘭

作者:蔡乙榮
提供: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1985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蝴蝶蘭母株蝴蝶蘭,屬於著生蘭,莖很短且葉厚革質,花大且像似蝴蝶。蝴蝶蘭屬約有70種,分布於東南亞、新幾內亞及澳洲等熱帶地區,台灣本島東南部、蘭嶼及綠島等 地有分布,屬於白花系列。台灣蝴蝶蘭最早於1897年由英國人Henry採自恆春半島,經英國學者鑑定為已於1862年發表的Phalaenopsis aphrodite Reichd. f. ,同年日本人矢野氏也在蘭嶼採得,台灣蝴蝶蘭與菲律賓全境分布者相同。

台灣蝴蝶蘭在分類上,也有學者認為產於蘭嶼者與菲律賓的相同,而產於台灣本島者與分布於菲律賓往南至澳洲北部的Phalaenopsis amabilis相近,或是屬於二者之變異,有關分類地位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在國際蘭展中,台灣所產蝴蝶蘭有時被冠上非正式之學名Phalaenopsis formosana,視為一獨立種。現今可見之蝴蝶蘭植株是否為未經雜交之原生種台灣蝴蝶蘭,眾說紛紜,已經很難查證。辜且不論台灣蝴蝶蘭之分類地位如何?現生植株是否未經雜交?不爭的事實是台灣蝴蝶蘭已因人為的採集與生育地被破壞,野生植群消失殆盡。

蝴蝶蘭 回顧台灣蝴蝶蘭的經歷,自1947年起至1956年間,因為多次在國際性花卉展覽中獲得冠軍等大獎,而遠近馳名,甚至價值水漲船高,隨著而來的遭遇是被 自山野中搜括迨盡。1947年,原名「紅頭嶼」的蘭嶼因島上廣布的台灣蝴蝶蘭在國際性花卉展拔得頭籌而改名為「蘭嶼」。雖然,1980年台東縣政府宣布嚴 禁盜採蘭嶼島上的珠光鳳蝶及蝴蝶蘭等動、植物,但是卻也阻止不了野生蝴蝶蘭被盜採的壓力,如今蘭嶼島上已不復見野生蝴蝶蘭。

在台灣本島,自1984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以來,曾經委託學者專家於1985年至1987進行2年的園區蘭科植物調查研究,僅於4處發現5次的野 生蝴蝶蘭。管理處曾經以國家公園警察隊於1984年至1985年間,於南仁山生態保護區查獲被盜採之活存的15株台灣蝴蝶蘭為母株,於1985年至 1988年間進行3年的復育研究工作,卻也無力回天。目前,台灣蝴蝶蘭已被人工培育,並大量繁殖,成為販售的商品。


近年來,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於行政中心附近之樹上種植蝴蝶蘭,希望讓國人能夠再一睹已經自幽林中消失的白色蝶群─台灣蝴蝶蘭。

【參考資料】

  1. 蘇鴻傑,1986,墾丁國家公園蘭科植物之調查研究,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報告第27號。
  2. 蘇鴻傑,1987,墾丁國家公園蘭科植物相及其保育之研究,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報告第41號。
  3. 黃秀玉,1989,台灣蝴蝶蘭的復育研究,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簡訊第2期。
  4. 「蝴蝶蘭網」網站,Phalaenopsis amabilis var. formosana台灣白花蝴蝶蘭。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