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玉山國家公園生物資源大調查

編  輯:臺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資料來源:玉山國家公園郡大觀高地區生物資源調查(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台灣赤楊優勢種
台灣赤楊優勢種

玉山國家公園1984年成立時,以分區規劃出整個園區保育研究與經營管理的方向。屬於園區北方之郡大林道所穿越至觀高一帶範圍,當時被列為一般管制區,且規劃觀高為園區遊憩所在。然隨著時空變化,尤其穿越園區範圍內郡大林道於1994-1996年左右坍方而中斷,並不再修復,此區的人為衝擊因而降低,整個伐木區及林道逐漸演替,遊憩壓力便僅限古道之高山登山活動。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集合各類型專家學者組成團隊,針對觀高地區進行不同階層生物資源進行物種調查,探討郡大觀高地區的生物資源狀況。

植物方面

觀高地區共調查到37科60屬78種植物,可區分大葉石櫟型、紅檜型、台灣赤楊型、台灣二葉松型和鐵杉型等五型。植群分類上,觀高郡大林道上潛在原生植群以大葉石櫟、紅檜、鐵杉等為主。而砍伐過後區域則以台灣赤楊和台灣二葉松等為優勢。顯示早期造成的伐木干擾仍需要更長時間,才能使植群回復到砍伐前的狀態。

鳥類方面

觀高地區共記錄到42種鳥類,郡大林道東、西線的鳥類密度在秋季差異明顯,東線鳥類密度較高,若不考慮季節下,整體森林底層鳥類的密度明顯比森林冠層鳥類低。

2009年調查發現觀高地區的森林底層植被變得十分稀疏,推測水鹿是造成棲地底層植物變化的主因。比對過去的研究,發現2009年調查經常可以聽見水鹿叫聲,並有目擊記錄,顯示水鹿的出現影響了森林底層植被的狀況,而棲地變化間接影響黑長尾雉的生態,因為森林底層植被向來是黑長尾雉食物的來源,而研究區喪失了森林底層植被,會提高黑長尾雉在颱風或任何大量降雨後的死亡率。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在南投縣造成了重大災害,包括在研究區內產生大面積坍方,颱風的大量降雨也會影響黑長尾雉的生存能力,尤其是幼雛特別容易因暴露在大雨中死亡。過去曾有學者提到,春季降雨的時機和降雨量會影響其後數月黑長尾雉幼雛的目擊率,他分析中央氣象局在玉山和阿里山氣象站降雨資料,發現歷年5-6月的小降雨量的次數逐年減少,而大降雨量的次數逐漸增加,黑長尾雉的數量也因此受到影響。

2009年與1991年相較,森林底層植被變得十分稀疏
2009年與1991年相較,森林底層植被變得十分稀疏
哺乳動物方面

觀高地區共發現5目12科27種哺乳動物,含6種保育類動物。資料顯示本區域哺乳動物種類豐富。郡大林道東西線資料分別來看,西線的種數及族群量略優於東線。觀高地區10種蝙蝠紀錄,應是管理處的首次紀錄,應有助於觀高地區由一般管制區規劃為生態保護區。

郡大林道東、西線部分紅外線自動相機記錄物種照片(一)
郡大林道東、西線部分紅外線自動相機記錄物種照片(一)
郡大林道東、西線部分紅外線自動相機記錄物種照片(二)
郡大林道東、西線部分紅外線自動相機記錄物種照片(二)
郡大林道東、西線部分紅外線自動相機記錄物種照片(三)
郡大林道東、西線部分紅外線自動相機記錄物種照片(三)
無脊椎動物方面

觀高地區共計發現6目38科256種昆蟲,西線地表調查到較多步行蟲,顯示其環境較適合步行蟲的生存。蛾類物種於夏季與秋末有極大的差異,夏季有140種,冬季時僅59種,由此可知蛾類的出現受氣候與季節的影響極為明顯,但因受風災影響而無法對各種不同氣候季節進行調查,待未來再行補足資料以釐清。軟體動物方面發現13科29種的陸生貝類,因為地棲無脊椎動物的擴散能力比較差,在較小的地理尺度上就會有物種組成的差異。

觀高地區重要的無脊椎動物(一)
觀高地區重要的無脊椎動物(一)
觀高地區重要的無脊椎動物(二)
觀高地區重要的無脊椎動物(二)
郡大林道支線無雙往駒盆山勘查調查

本路線之勘查調查除藉實際行走以確立未來調查路線外,初步探勘路線已確立,將是未來本區調查之重要執行參考。郡大林道支線無雙往盆駒山路線園區內初步資料顯示,維管束植物17科22屬24種,鳥類25種,哺乳動物3目5科7種。

為促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東埔地區原住民互動關係與相互瞭解,玉管處未來將彙整資源調查資料,邀集東埔地區居民、原住民及旅遊相關人士辦理東埔地區生物教育宣導講習會,並收集與會人士提出相關建議。透過研習會建立未來園區資源調查與監測之伙伴與協助關係,發展與原住民共存共榮之資源管理與生態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