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雪霸國家公園汶水地區及周邊鳥類生態調查

編  輯:臺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資料來源:雪霸國家公園汶水地區及周邊鳥類生態調查(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雪霸國家公園位處台灣中北部,範圍涵蓋雪山山脈、大安溪及大甲溪流域,區內51座3000公尺以上高山林立,屬於高山型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位於苗栗縣大湖鄉的汶水,此區設有遊客服務中心,提供整體性導覽、多媒體播放及人文、自然、攝影、創作及保育巡查成果特展等服務。由於汶水地區的環境優美,具開闊的大草坪及生態景觀湖,並可一覽周圍淺山丘陵的地形起伏,每年吸引不少遊客到訪。為落實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推廣,瞭解地區生物資源有其必要。是以本計畫以汶水地區多樣的棲地類型為標的,進行鳥類資源普查,並比較2002年先期調查結果,以期瞭解資源變遷情形,並提供解說教育素材。

2002年與2009年汶水地區項相調查比較
屬性 2002年獨有紀錄 種數 2009年獨有紀錄 種類
總計 12 13
留鳥 緋秧雞、彩鷸、番鵑、棕背伯勞、小卷尾、棕扇尾鶯、斑紋鷦鶯、白腰文項 8 番鴨、黑冠麻鷺、紅隼、領角鴞、棕沙燕、棕面鶯、台灣紫嘯鶇、鉛色水鶇 8
侯鳥/過境鳥 小環頸鴴、青足鷸、燕鴴、黃鶺鴒 4 大白鷺、叉尾雨燕、藍磯鶇、水鷚 4
其他 家鴿 1
與2002年汶水地區的項類調查比較

本研究調查共計發現14目33科62種項種,而2002年先期調查結果於本區調查則發現14目33科61種項種,合計本區共調查發現14目36科74種項種。2次調查結果之部分相異種為遷移性或過境的鳥類,如鷸鴴科、燕鴴科、鷺科及鶺鴒科等,以及冬季自中海拔降遷之種類,如本年度調查到的鉛色水鶇、棕面鶯等。部分相異種為活動於草生地,包括扇尾鶯科2種、番鵑(Centropus bengalensis)及地區性的稀有種彩鷸(Rostratula benghalensis)、緋秧雞(Porzana fusca)等,推測除因該些種類常躲避在蘆葦叢或草生地而不易察覺外,也可能為本年度設置於堤防下草生地的樣點僅一處每次15分鐘,而2002年各月在草生地樣區調查1小時,兩年在草生地調查的時間量不同所致。另外,本研究新紀錄之黑冠麻鷺於王嘉雄等(1991)出版的台灣野項圖列鑑為稀有留項,然近年各校園、公園等都市化環境中有不少目擊及繁殖紀錄,推測此一項種可能適應人為環境後,族群快速擴張所導致。

比較2002年與本年度調查結果發現,部分種類的族群數量及出現時間有所差異。本處生態池的綠頭鴨,經訪談本處人員確認,最早出現的2隻個體為由外地引入。然於2002年先期調查報告中,於3-6月間均無發現紀錄,7-8月僅有1隻個體,之後族群逐漸增加至11月時調查紀錄為15隻,多為冬季候鳥。推測本區綠頭鴨應該有部分為由外地引入,但應也有冬季候鳥族群。另外,於2002年先期調查結果中,本區族群最大的種類依序為麻雀、斑文項、白頭翁、紅鳩、綠繡眼,然在本研究中,不論繁殖季或非繁殖季,族群密度最大者皆為綠繡眼,麻雀的族群密度排名則於第3至4間。由於汶水遊客中心及管理處自2001年開始啟用,在管理處成立前原為果園用地,是否為棲地上的改變造成本區項類群聚組成上的改變,亦尚待確認。

季節性與地區性項類群聚動態

本區部分項類的族群數量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紅嘴黑鵯為森林上層的食果性鳥類,於3-9月間皆有穩定的紀錄,而於10-11月無發現紀錄,但在12月份再次有目擊紀錄。2002年先期調查結果中也有相似的趨勢,於繁殖季約有10-20 隻的族群,至9-11月期間發現個數降至5隻以下。陳及周(1999)於低海拔之福山植物園(海拔約500 公尺)研究亦發現9月中旬後紅嘴黑鵯在當地消失,至隔年1月才出現,並認為可能為此段期間的冠層果實短缺,紅嘴黑鵯逐果而居,遷移至中海拔的山區或其他棲息環境,推測本區的紅嘴黑鵯也可能是相似情形,於10-11月期間遷移去別處覓食,但為何於12月又再次回到汶水。

另一方面,在本研究中,同樣是上層植食者的綠繡眼自8月後大量的群聚,紀錄的族群密度也快速增加,9月為14 隻/公頃,於10月達到高峰(24.83 隻/公頃),然於11月卻開始減少(19.46 隻/公頃),12月更降至13.28隻/公頃。陳及周(1999)發現福山地區的綠繡眼僅出現於2-3月間,認為是遷至福山之族群。由此推測汶水地區於冬季逐漸減少的綠繡眼族群,也可能遷至低海拔或其他環境。而在陳及周(1999)的觀察中,綠繡眼的食性為食蜜,不同於食果的紅嘴黑鵯,是否此為二者在不同時間先後進行冬季遷移之原因?而綠繡眼反映冬季食物資源短缺,先是以群聚方式,而後遷移到其他環境?另外,此些具有海拔垂直遷移的植食性項種,對於植物種子在海拔梯度上的傳播角色為何?有許多有趣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綠繡眼雛項各日齡之形質變化。(a)日齡1天;(b)、(c)日齡3天;(d)日齡6天;(d)日齡8天;(f)日齡10天(離巢)。
綠繡眼雛項各日齡之形質變化。
(a)日齡1天;(b)、(c)日齡3天;(d)日齡6天;
(d)日齡8天;(f)日齡10天(離巢)。

另外,進入非繁殖季後出現種類數反高於繁殖季,除因遷徙性的冬候鳥出現外,亦增加部分從高海拔降遷的項種,如鉛色水鶇及棕面鶯等所致。部分遷徙性項類在本研究及2002年先期調查結果皆有出現紀錄,其中又以灰頭紅尾伯勞出現的族群較多且穩定,其可作為解說教育上的冬季特色項種之一。

在空間的群聚組成上,由於汶水地區的環境屬半自然環境,為破碎次森林邊緣、人工建築、人工湖、河床草生地及農田等多樣化的鑲嵌環境構成,各樣站的棲地類型不等,因而鳥類群聚組成也有很大的差異,特別在非繁殖季期間,因冬季的資源缺乏,導致部分鳥類,如上層植食者、上層蟲食者及下層蟲食者等更加集中在低海拔樣區。另外,本研究期間適逢苗圃工程施作,造成樣區呈現大面積裸露地,相較於工程施作前,因有種植多種喬木與盆栽而有不少項類聚集,亦有珍貴稀有保育類—彩鷸的出現紀錄,兩者儼然形成對比,是以本次調查可為工程施作後的參考點,待日後完成補植,植栽回復後的再次進行調查,將可瞭解工程施作對項類群聚組成的變化。

雪霸國家公園汶水地區具有多樣性的資源項類,可考量配合不同時節、多樣性的環境以不同類群的項類進行環境教育,例如在生態池邊設置的解說牌,除介紹綠頭鴨之外,亦可增加其他可觀察到之項種簡介,如水面空域上的雨燕科及燕科項類、岸邊的鷺科、池邊草叢活動的扇尾科等,俾使遊客於參訪之際亦可得生態知識或增進對環境的瞭解,達寓教於樂之效果,另亦可將相關介紹呈現於國家公園網站上,豐富網頁內容,增加瀏覽民眾對國家公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