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健康森林生態系—雪見地區蝙蝠多樣性調查

編  輯:臺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資料來源:雪霸國家公園雪見地區蝙蝠多樣性調查Ⅱ(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自行研究報告)

無尾葉鼻蝠
無尾葉鼻蝠

位於中海拔的雪見地區,座落在雪霸國家公園園區中。它的林相以天然闊葉林、針闊葉混合林與人工林為主,自然度頗高。這個區域含有豐富的基礎生態資料,但哺乳動物的調查主要還是以中大型物種為主,完全忽略了飛行性的小型哺乳動物—翼手目(蝙蝠)的調查。在國外,蝙蝠物種多樣性已被視為是森林生態系健康與否的指標之一,因此雪見地區之蝙蝠物種組成與相對豐度方面的多樣化,可視為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經營管理與棲地保育中重要的指標。

雪見地區海拔從大安溪谷的700多公尺一直到東洗水山的2,248公尺,周邊除了少數早期林務局與原住民保留地的造林地之外,大部分林相為典型中海拔樟櫟群叢,提供了不同類群野生動物多樣的棲息空間。之前的研究發現,雪見地區為國內目前單一地點蝙蝠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地點,因此持續的物種調查是主要的研究重點。

針對蝙蝠多樣性的野外調查工作,是在雪見遊憩區西界邊緣距管理站服勤設施約100公尺處,在傍晚期間使用兩張豎琴網進行蝙蝠物種調查,夜間捕獲之個體隨即進行形質測量、記錄與上翼環後,除懷孕個體,其餘均剪取一小塊翼膜組織並保存於70﹪酒精中,作為日後進行相關遺傳分析之用,隨後原地釋放,而清晨捕獲之個體皆於當日傍晚再行釋放。希望能藉此獲得雪見地區完整的蝙蝠動物相,並記錄它的物種組成與變動、整年之生殖動態、優勢種與稀有種。另外,由於蝙蝠巢箱(bat box)或蝙蝠屋(bat house)的設立已是溫帶地區國家常推廣蝙蝠保育方案。蝙蝠屋可用於許多即將被工程施工而遭致蝙蝠棲所被破壞之處,屬於後端性的補償措施,因為森林性蝙蝠喜歡利用樹皮裂縫或樹洞等作為棲所,而蝙蝠屋剛好提供類似的環境。因此持續定期監測架設於雪見遊憩區森林中的15只小型蝙蝠巢箱,並且在遊憩區中建造國內首座大型蝙蝠屋,內含多種不同棲息空間之設計,除可增加蝙蝠的棲所選擇,也可以提供環境教育解說之機會。

本次調查於雪見地區共計發現3科20種蝙蝠,共280隻。物種組成為:葉鼻蝠科2種,蹄鼻蝠科2種,蝙蝠科16種。除新增1種園區內之新紀錄物種(臺灣葉鼻蝠),其中更包含多種稀有種,如無尾葉鼻蝠、臺灣黃頸蝠、渡瀨氏鼠耳蝠、臺灣大蹄鼻蝠、寬耳蝠、彩蝠與毛翼大管鼻蝠,而無尾葉鼻蝠為農委會2008年新增公告之唯一保育類食蟲蝙蝠,列為第二(珍貴稀有)保育類名錄中。雪見遊憩區內已有20種蝙蝠物種的捕獲紀錄,顯示本區可能為蝙蝠之棲息、覓食與活動之重要地點。本區亦為目前國內所有相關報告中,單一地點蝙蝠物種多樣性最高之處且其中包含有多種之稀有種與國內唯一之保育類食蟲蝙蝠—無尾葉鼻蝠。

後續除了持續進行雪見地區的蝙蝠物種調查,並針對本區之蝙蝠物種進行其他較深入之生態學研究,如:棲所調查(無線電追蹤)、食性分析等等。另外,還希望能夠讓保育研究課規劃進行本區生物物候相關研究與氣象資料之累積收集(設立小型氣象站)計畫,除可提供本區其他相關保育研究計畫珍貴之物候與氣候資料,亦可以分析蝙蝠對於周遭環境之利用情形與交互關係。針對雪見地區直昇機緊急救難停機坪工程施做期間,持續進行物種調查,比較施工前、中、後之差異,監測物種組成與數量之變化。

臺灣葉鼻蝠
臺灣葉鼻蝠

近年來透過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案之資料顯示,雪見地區野生動物多樣性極高,除了各類哺乳動物,更有多種珍貴之保育類鳥類與稀有植物;另外亦有報告指出雪見地區的林相組成(除早期林務局造林地)已達植物演替中之極盛相。惟本區(除遊憩區)目前皆屬於國家公園分區中之一般管制區,當中有兩處原住民保留地,對於本區未來勢必存在一定的開發壓力,且本區之動植物物種多樣性應不亞於國家公園內其他分區。故建議未來管理處持續辦理本區之相關資源調查研究與監測,彰顯本區生物多樣性之豐富,俾於將來檢討本區(遊憩區)周邊之分區現況,是否足以保護本區豐富之生物多樣性。

雪見遊憩區腹地狹小,卻擁有國內少見而豐富的蝙蝠多樣性資源,未來應朝向列入保育研究的重點區域,並評估規劃成為國內首創以物種多樣性為特色之保育教育(遊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