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愛戀公園誌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陽明山中難得一見的主人翁─大屯姬深山鍬形蟲之族群量變化和遷徙活動研究

編  輯:臺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資料來源:98年度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報告

大屯姬深山鍬形蟲雄蟲
大屯姬深山鍬形蟲雄蟲

陽明山國家公園位於季風型亞熱帶氣候區,多樣的地形及繁茂的植被提供了北臺灣各種動物絕佳的覓食、活動和棲息場所,也孕育及保存了豐富的臺灣特有生物。大屯姬深山鍬形蟲Lucanus datunesis是臺灣特有種鍬形蟲,族群分布範圍狹窄,僅出現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大屯火山區及周遭零星山區;過去的研究發現,大屯姬深山鍬形蟲的雄蟲為晝行性昆蟲,每年大約5到6月間雄蟲大量出現於大屯山區芒草叢、箭竹叢或地面,雌蟲則較為少見。近年來由於棲地破壞和人類大量採集的壓力下,使鍬形蟲族群的數量受到威脅;為進行復育工作,陽明山國家公園進行此一系列鍬形蟲的生態研究(例如:繁殖地點、幼蟲生態、交配行為等等),希望有助於大屯姬深山鍬形蟲保育工作的進行,與長期保育策略的擬定。

目前國內學界對於大屯姬深山鍬形蟲的遷徙活動和生活史尚無任何相關研究,只有最近幾年的分子遺傳學研究指出,大屯姬深山鍬形蟲和臺灣其他特有種鍬形蟲親緣關係疏遠,反而和大陸許多鍬形蟲種類較為相近。由此結果推論臺灣產的特有種鍬形蟲在過去為多次由大陸遷移至臺灣,而在臺灣島內分化而成。本計畫目標針對陽明山國家公園園區內大屯姬深山鍬形蟲族群,於繁殖季研究該族群的出現時間、日活動週期、族群量變化及成蟲存活率,並嘗試分析影響鍬形蟲族群量、出現頻率和遷徙的生物因子(大小、性別、年齡等等)和環境因子(溫度、濕度、日照、雨量、風速等等)。

鍬形蟲出現頻度及族群數量估算

大屯姬深山鍬形蟲雄蟲出現頻度最高時間為早上8點至11點之間。中午11點過後,活動頻度即大幅降低,至下午2點之後幾乎完全停止活動。本調查結果顯示大屯姬深山鍬形蟲在中午過後出現之個體數即非常稀少,推測應該是下午山區易起霧或轉為有雨的天氣型態,不利鍬形蟲雄蟲活動。大屯山地區下午之氣候條件,如大風及大霧等並不適合鍬形蟲活動,所以下午很少見到鍬形蟲出沒,至於雄蟲在非飛翔時期的棲所,推測為芒草下方靠近地表區域。

研究期間,由98年6月2日至21日發現的新個體比已標記個體還多,顯示這段時間內鍬形蟲數量逐漸增加,並在21日接近高峰。於22日之後,則為已標記之個體數量較新個體數量多,代表整體族群量已達高峰,並逐漸下降。6月29日後,樣區內就已經沒有觀察得到的鍬形蟲個體。整個標記的結果顯示大屯姬深山鍬形蟲雄蟲飛翔的時間非常集中,約略為一個月左右。

鍬形蟲於樣區內的地理分布
在大屯姬深山鍬形蟲翅鞘上標記以方便研究調查
在大屯姬深山鍬形蟲翅鞘上標記以方便研究調查

本研究所標記之鍬形蟲主要分布在登山步道開始的前200公尺,與由大屯山助航站為起點,延著馬路向北面延伸約200公尺的範圍內。另外僅有零星的5隻個體分布在往二子坪遊客中心之道路上。根據過去的觀察經驗,大屯姬深山鍬形蟲出現的時間常發生於農曆端午節前後,而此次觀察到之鍬形蟲出現時間則在該季端午節之後至6月底,顯示98年度鍬形蟲出現的高峰期延後,到了6月底時,只剩少數鍬形蟲出沒,7月初時,並未發現鍬形蟲出沒。因此大屯姬深山鍬形蟲在發生的季節和出現地點均非常侷限。

此次收集而來的資料清楚顯示,鍬形蟲僅在5月中、下旬至6月底的早上8點至11點出沒,也因為大量出沒的地點侷限,建議在這段時間內加強大屯山特定地區內之巡守,以防止民眾非法採集,也建議在這段出現高峰前後舉行生態教育活動,宣導保育觀念。大屯姬深山鍬形蟲雄蟲不會因為人類出沒、走動而受到驚嚇逃避,由於在大發生期雄蟲於芒草原上方飛翔,易於觀察也非常適合進行保育課程及生態介紹活動。依目前調查結果評估,大屯山地區一般的人為活動並不會影響其存活,而大量非法捕捉可能才會影響大屯姬深山鍬形蟲永續生存。未來生態研究工作可利用無線電發報器追蹤鍬形蟲每日及每季活動範圍、遷徙距離,以及是否跟其它族群進行交流。同時希望能藉此研究,提供日後國家公園規劃大屯姬深山鍬形蟲保育時的參考,也讓民眾可以更重視牠的保育。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