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愛戀公園誌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越夜越美麗--二子坪步道

作者:紀博瑋
圖片:紀博瑋

還記得那天晚上,與幾位朋友背起相機、拎起手電筒和頭燈,就朝著陽明山國家公園二子坪步道闃黑的入口大步走了進去。白天的二子坪,是條適合扶老攜幼、闔家同遊的健行步道,如果在假日早上造訪此處,可能會被這裡的人滿為患嚇到,也因此不容易觀察到動物,於是我們選擇晚上來此--沒錯,目標正是觀察各種生物!

白天時的二子坪遊憩區 是條適合扶老攜幼、闔家同遊的健行步道
白天時的二子坪遊憩區
是條適合扶老攜幼、闔家同遊的健行步道

夜幕低垂,熠熠星光取代了不久前燦爛的晚霞,領角鴞「勿...勿...」的鳴聲一如往常在空無一人的山中迴盪,更為夜裡的步道添了幾分寂靜氣息。我們沿著碎石子路往前走,一邊用頭燈細細搜索路旁的動靜。

「嘰--嘰--」的聲響劃過天際,抬起頭往樹上一找,原來是大赤鼯鼠來迎接我們了!大赤鼯鼠是臺灣3種飛鼠之一,在低海拔淺山生態系中經常可見牠的蹤影。《荀子‧勸學》有云:「鼯鼠五技而窮」,指的是鼯鼠會滑翔、攀爬、游泳、奔跑、掘穴但卻都不能專精,但我認為古人對於生物行為的觀察畢竟沒有現今嚴謹,其實鼯鼠靠著滑翔就能躲開許多掠食者追捕,靈活的長尾巴則是輔助牠平衡的利器,而營巢於樹洞中也能保護牠不被天敵發現,其實是一種很厲害的動物呢!只可惜仍然躲不過人類手上的獵槍。

目的地是走到二子坪遊憩區再回頭折返,二子坪遊憩區位在二子坪步道的終點,是大屯主峰與二子山之間的火山窪地,其中的水池裡棲息著不少蛙類,據傳也有不少蛇類在附近出沒。

探訪當時仍值冬季,因此對於看見蛇類並不抱持希望,畢竟蛇是外溫動物,在大約12度的寒冷天氣幾乎沒有爬蟲類會自討苦吃出來吹冷風。於是除了常見的盤古蟾蜍、黃口攀蜥等等,一路上都還沒有什麼令人驚喜的收穫。

二子坪步道常見的盤古蟾蜍
二子坪步道常見的盤古蟾蜍

手電筒聚成的光束時而照亮大地,時而飛舞夜空,時而穿透山區冷冽的霧氣,在遠處形成一片光幕。我們已經完全鬆懈下來了,原本因為尋覓動物而緩慢的腳步漸漸加快,頭燈漫無目的地亂掃,還一邊有說有笑,聊起了在這種天氣還會出來活動的蛇。

「哈哈,要是有條赤尾青竹絲今天就算不錯了。」我說。

赤尾青竹絲不但是在夜觀時最常看到的蛇,也是少數耐寒的蛇種之一,曾經在逼近10度的時候仍發現牠出來活動。

「搞不好我們運氣夠好,可以遇到阿里山龜殼花啊。」其中一位朋友開玩笑地說道。

阿里山龜殼花是一種稀有的蝮蛇科蛇類,與赤尾青竹絲同樣不畏寒冷,據說在陽明山一帶有幾次目擊的紀錄,是不少生態觀察者心目中的夢幻蛇種之一。

走著走著,藉著頭燈的光源,我隱約瞥見前方的地上盤著一坨物體。勉強壓抑下心中的興奮,趨上前去再仔細確認,終於毫無顧忌地放聲大喊:「啊!是阿里山龜殼花啊!」沒錯,盤踞在眼前的,正是我們剛剛才玩笑地提起,認為不可能看到的阿里山龜殼花!

此時一群人如獲至寶,發瘋似的擁上前去,仔細端詳這條美麗的生物。阿里山龜殼花又稱作瑪家山龜殼花,雖然以中南部的山區為名,但其實全島中低海拔都有分布。牠的體色紫紅,身上排列著磚紅色斑塊,頭部也是艷麗的紅色,再配上蝮蛇三角形的招牌頭型,簡直宛如一顆嬌豔欲滴的草莓!因此生態愛好者們都會以「草莓」來暱稱之。

阿里山龜殼花如同其他蝮蛇科的成員一樣擁有劇毒,但臺灣目前尚未擁有此種蛇的血清,所以我們都在安全距離 (約80公分之外) 觀看及拍攝,以策安全。過了一段時間後,牠彷彿感知到了我們對牠並沒有惡意,於是放鬆了緊繃的身子,悠悠地吐著蛇信爬了開去。一行人目送牠緩緩鑽進步道旁的草叢中,直到牠的身影消失在我們眼力所不及之處。

阿里山龜殼花受到干擾時會擺出防衛姿勢
阿里山龜殼花受到干擾時會擺出防衛姿勢

在所有人毫無機心、無欲無求之時,往往就會發生奇蹟;若是汲汲營營地竭力尋找,反而時常一無所獲。我想,探訪野外的樂趣便在於此吧,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與迎面而來的驚喜撞個滿懷,最後帶著美好的回憶下山,而非光是蒐集式地累積看過的物種數量,反而糟蹋了大自然的神聖。

一路哼著歌,抬頭望著皎潔的月亮走下山。經過這次的經歷後發現,夜晚的二子坪,也可以很美麗。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