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聞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案例 1 :陽明山國家公園竹子山的道路上,俯衝而下的大冠鷲與汽車相撞,當場慘死輪下;穿山甲被急駛的車輛撞死,陳屍路上。案例 2 :在遊客餵食下,新中橫公路上獼猴「逛大街」,常出現車輛閃避的驚險場面。
案例 3 :每到夏季,墾丁香蕉灣一帶的陸蟹就開始準備產卵,但陸蟹過馬路產卵,卻常常成為車下亡魂。
這些例子,清楚顯示了野生動物因為被道路等人為開發阻隔了交通要道,而無法進行安全的遷徙。基於這樣的考量,國內便出現多種設置「生態廊道」的做法。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採開闢地下穿越道的做法,設置誘導網和阻絕設施,誘引動物循地下廊道穿越馬路。在玉山,管理處則是以粗棉繩架設天橋,但後來發現這樣的設計只獨厚了會爬樹的獼猴,目前還在設計其他動物也可利用的廊道。而在墾丁的屏鵝公路上,則開闢了約 50 多條的隧道,專門提供給陸蟹使用。
上述這些方式都是小範圍內針對少數物種的設計,台灣要跟上國際保育潮流,必須要有針對整體生態系來考量的大尺度規劃。台灣首次推出的「中央山脈生態廊道」,具體體現了保育界人士談論多年的「中央山脈生態保育軸」構想。
「中央山脈生態廊道」由農委會林務局負責規劃建置,北起插天山,南至大武山,範圍涵蓋了插天山自然保留區、棲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雪霸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玉山國家公園、關山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出雲山自然保留區、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以及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等 11 個保護區區塊,連結成南北長達 300 公里之綠色生態廊道。
要確保生態廊道充分發揮功能,必須要有完整的基線資料,除了生物分布狀況的基本調查外,最要緊的便是對生物遷徙路線進行完整的調查。目前在生物普查方面,學界已有極為詳盡的研究調查報告,但相較而言,對生物遷徙路線的調查研究則較為缺乏,而這將會是未來所面臨的最主要挑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