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尋訪烽火的刻痕--安東一營區

作者: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課 蔡承璋
資料提供: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解說教育課

軌條砦、帶刺阻絕植物、海防設施……,這些是金門海岸線絕無僅有的景觀,在那個對峙的年代,它們就像是一層層的防護網,把金門這座島嶼穿上了一件又一件的防護衣。

古寧頭海岸的軌條砦,在戰爭的年代,海岸是多麼的遙不可及(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古寧頭海岸的軌條砦,在戰爭的年代,海岸是多麼的遙不可及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古寧頭面對大陸,適逢退潮時,與對岸的距離似乎觸手可及,海岸邊的防禦設施星羅棋布。安東一營區又稱為W-013,位於古寧頭東方,臨近沙崗海岸,為古寧頭沿岸沙灘重要海防據點之一。原編制上與安東三營區、安東二營區,隸屬於同一連隊,由班超部隊於民國70年代重新整建。

此據點鄰近當年古寧頭戰役共軍登陸地的地點,經過重新油漆、整理後,再次呈現了這個雄偉防禦工事的風貌。入口上方的國徽,象徵了當時駐守過的國軍,保家衛國的決心。據點內部的展示內容借由熊震球先生第一人稱視角,鉅細靡遺的描繪了當時戰爭的情形。

經過金門國家公園的重新整理,這個據點成為了探索當時古寧頭戰役的一大線索(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陳隆盛攝)
經過金門國家公園的重新整理,
這個據點成為了探索當時古寧頭戰役的一大線索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陳隆盛攝)

熊震球先生可說是古寧頭戰役獲勝的關鍵人物之一,在察覺敵軍即將來犯時,以一發砲彈,直接擊中對方的彈藥船,揭開了戰鬥的序幕。此據點於民國105年開幕時,更邀請了當年參加這場壯烈戰役的諸多將士們回來尋訪過往的點滴。六位參與的國軍健兒,雖已歷經滄桑,但眼神仍炯炯有神,似乎是挺過了生死交關的戰役,彷彿多少人生大事,都可以輕描淡寫一般。

回顧歷史,奠定兩岸隔海分治的一大重要戰役,便是民國38年的古寧頭戰役。冷冽刺骨的東北季風,將共軍吹離了預計登陸的地點,從原本瓊林的蜂腰部,偏移到嚨口至古寧頭北山一帶海岸。有鑒於船隻數量不足,共軍作戰日期一再延後。10月24日夜晚,共軍終於決定渡海,進攻大金門。但似乎是歷史的刻意安排,讓幾輛國軍戰車滯留在附近,也導致共軍的登陸作戰以失敗收場。

國軍與共軍的戰役中,這些沒有戰車的裝甲部隊,到上海拼裝了22輛僅有的M5A1戰車輾轉渡海來到臺灣,再載送到金門,最後於古寧頭戰役中發射了決定性因素的一枚砲彈,並讓國軍在鏖戰後迎向勝利,使臺灣局勢暫時穩定。

我們的繁榮,是建築在多少被遺忘的千古忠魂遺骸上,臺灣的和平,是由多少顛沛流離所換來的?在紛亂雜沓的大時代下,人是多麼的渺小,承平時期的基本權利,甚至是一種奢求。

射口外的瓊麻,依舊持續佇立在此見證時代的推移,而當年在古寧頭戰場出生入死的眾將士們,如今卻已多半凋零。看著展示館版面上,逐漸斑駁的6位老兵的親筆簽名,能在亂世之中,於歷史的一頁刻下自己的名字,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熊震球先生於展示版面上簽名,回到過往的戰地,他眼中的風景是否與我們不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立彥攝)
熊震球先生於展示版面上簽名,回到過往的戰地,
他眼中的風景是否與我們不同?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立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