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好山好水、4甲鼎立—水頭聚落

作者:國家公園網站編輯小組
資料提供: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電子書:大地上的居所」水頭聚落 P79-P94

tirbe1
古樸又璀璨的得月樓夜景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蔡承璋攝)

水頭位於金門島之西南隅,元代又稱奈社。本地居民習慣將西南隅的水頭叫做「前水頭」又名「金水」,東邊的水頭叫做「後水頭」亦稱「汶水」。

水頭村有東西向的龍貢山擋住寒冷的北風,村前東有龜山及香爐山,西面海邊有獅頭山及塔山,前方地勢平坦,具有背山面海、藏風向陽的聚落空間,夏暑南風吹襲甚是涼爽,堪稱一風水陽居。宋代之前為大陸漁民靠岸避風、補充淡水的地方,後有白氏先祖草寮聚落形成。在黃氏移墾之後,也以近海漁撈作為主要生產方式。

水頭附近的耕地肥沃、水源充沛,以蔬菜、大小麥、高粱、西瓜等作物為主。真正維繫水頭富庶之鄉,是清乾隆時期來自江南的經商匯款以及清末、民初水頭黃氏族人至印尼發展成功後的僑匯。

水頭依山而建,呈長形分布,聚落建物並不集中於一處。4大甲頭分別為「頂界」又稱黃厝頂(黃姓居住)、「中界」(黃、李姓居住)、「下界」(多為李姓居住)及「後界」(分為宮前、宮後,蔡、陳姓居住)。

黃氏宗祠(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陳隆盛攝)
黃氏宗祠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陳隆盛攝)

4甲鼎立,組成了水頭基本的空間結構,各甲頭建物各有自己的朝向,各因地形而有所不同。規模最完整、建物最精彩的,莫過於頂界的18支梁(9棟2落大厝)、黃氏家廟(大宗)以及中界的黃氏酉堂別業、金水國小與得月樓洋樓群。

■頂界的「18支梁」

建於清乾隆年間,水頭人於大陸錦州、杭州經營南北貨與絲綢買賣,所得便各自集資興建,房屋皆是石基磚牆之兩落大厝,整齊排列於頂界處,此乃鼎盛一時的「18支梁」梳式配置建物,更使「有水頭富,無水頭厝」之稱,不脛而走,比起山后民俗村要早120年以上,應是目前金門所存最早之集體計畫性建築。

「水頭18支梁」(水棟二落大厝)(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水頭18支梁」(水棟二落大厝)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得月樓

水頭黃氏的黃輝煌於民國20年所建之得月樓,為金門近代最具代表性的槍樓。民國初至印尼從事百貨批發行業,致富後匯銀返鄉興建此樓。聘請金門古崗的師傅,施工細膩,落成後供作守禦全村的銃樓。

「得月樓」3字,取其「近水樓臺先得月」之詩意而得名。

tribe4
「得月樓」槍樓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陳隆盛攝)

■金水國小

民國10年,水頭村人有感於教育的重要,相互奔走成立金水學校,當時以黃氏家廟為校舍。歷經10餘年的南洋鄉僑捐獻計畫,於民國21年,回字型建築的金水小學落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學校建築。

民國26年中日戰爭爆發,金水國小一度被徵收為日軍的野戰醫院。現經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整修完成。

金水國小俯視圖(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金水國小俯視圖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