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在國家公園裡燦爛
以「堅持」為未來鋪路
文/楊越涵
只要對國家公園的未來有益的事,再困難她也願意去做」,在玉管處同仁眼中,盧淑妃有著「做對 的事」的堅持,也有著樂於傾聽、分享的柔軟,擁有玉管處、陽管處、金管處、營建署國家公園組(現 國家公園署)豐富經驗的她,希望國家公園的整體規劃從保育研究、解說服務到硬體建設工程設計, 都能為了生態的未來、土地的未來而做。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處長
盧淑妃
現在是高度專業分工但又跨域整合的時代,大家可能很難想像,在玉山國家公園成立初期,只有3個課室胼手胝足,從零開始打造國家公園。其中,作為工務課(現環境維護科)一員的我,從勘查、設計、出圖、發包都必須一手包辦,可說是摸著石頭 過河,難免戰戰兢兢,但也充滿嘗試、挑戰的企圖 心,同仁們不分各自專業,都懷抱著理想攜手努力。
因我1986年7月加入玉管處大家庭前,就讀園藝 研究所的景觀組,在玉管處接下的第一任務,就是 玉山登山口各單位牌示整合及重新規劃設計,以及 鹿林山莊景觀規劃設計、石山服務站周邊、新中橫 沿線景觀規劃設計等。我認為,國家公園裡的設 施不但是為人而做,更是為保育而做,技術上要採 取對生態衝擊最小的工法,美學上要融入環境不突 兀,效法老子「道法自然」的精神才得以長久。
堅持,迎難而上
當年從玉管處轉至陽管處企劃課後,我開始隨著職務變動打開了視野。在當時陽管處許文龍課長 (前營建署署長)專業、寬厚的指導下,更熟稔整個機關運作,也接下了更具挑戰性的任務。若說之前為玉山國家公園設計是「加法」,那麼將陽金公路電線電纜地下化就是「減法」,而有時,減比加要難得更多。
陽管處不但要出錢出力,協調電力、電信、自來水單位,還要兼顧在地居民的想法,但因為這是「對的事」,我和其他同仁都全力以赴,讓大家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看不到一支電線桿,展現國家公園對景觀的堅持,也成為臺灣以減法守護自然景觀環境 的濫觴。
除了自然景觀需要環境整理方案來維護,人文景觀亦是如此。我在2010年擔任金管處副處長時,擔任傳統聚落景觀審議委員會召集人,透過各領域專家學者的共同審議指引,希望讓在地別 具風情的傳統閩南建築聚落景觀和周邊土地利用共創雙贏。
而地面上景觀之美,也要有地面 下的設施做基礎,過去古厝缺乏完善的污水下水道,天氣一熱便臭氣熏天,我們一戶戶與居民溝通,並協調相關事業單位,最終把污水、電力、電信、自來水管線、路燈維護及廣播系統、監視系統、第四臺預留管線等一併整理好,讓傳承7百年的聚落景觀裡外皆美,得以最良善地保存維 護。
堅持,永續傳承
如果說,各管處的經驗讓我接觸 到高山、淺山、人文等多樣環 境,累積針對不同特性推動業務的經驗,那麼在國家公園組任職 的時光,則是以更俯瞰、綜觀的 角度來思考國家公園的發展。例 如透過推動整合型科研計畫及長 期生態監測研究,串聯起跨管 處、跨機關的合作,讓生態研究 的範圍更加廣泛且具整體性,為 臺灣的保育行動奠下更扎實的基 礎。
現在回到玉管處近4年,從副 處長到處長,我想雖然職務變 動了,但最一開始進入玉管處 時的初心始終未變,守護好棲 地、景觀,持續推動科學研究累積資料,再透過更多途徑的解說 教育,讓民眾了解如何與自然共 處,進而支持國家公園,這是我 們不變的使命。
不過,不變之中仍有必須改變之 處。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 我們必須以新思維尋找解決之 道,除了實踐自然解方的可能 性,更重要的是,提供更多元的 管道──例如形塑國家公園成為 全民最大的戶外教室,帶動人們 一同關心我們深刻依賴的環境, 與萬物共生息,確保這片美麗的 土地能永續傳承。
雲的故鄉中,為觀霧山椒魚建個家
文/張明榕
滾滾雲瀑在山間奔騰流淌,周圍捲起瀰漫的霧氣,猶如飄逸白紗籠罩在林間,壯闊不失柔美的景緻, 是「觀霧」之名的由來,這裡有復育觀霧山椒魚的試驗棲地,也是解說員彭文禮深耕18年的服務場域, 他與志工齊心協力維護棲地,為瀕臨絕種的觀霧山椒魚延續生命之路。
雪霸國家公園觀霧 管理站資深解說員
彭文禮
退伍後第一份工作是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服務, 直到1992年雪霸國家公園成立,身為新竹子 弟的我如願加入雪霸團隊,老家就在頭前溪出 海口,好天氣時向東望去就能遠眺雪山山脈, 也是我服務32年的地方。
進到國家公園後,從資深解說員、巡查員身 上看見滿滿的熱情,出外考察時,大家都想 在最短時間內看最多東西,但有前輩只待在 一個角落,安靜地觀察環境中的光影隨著時間 的變化,這讓我驚覺,原來把腳步放慢可以看 到更多、體會更多,對我之後從事解說工作, 引導遊客有莫大助益。
守護觀霧山椒魚 生態永續百年大計
2002年觀霧管理站成立,我從武陵管理站調過來觀霧服務,維持原始自然的樣貌加上嶄新的國家公園服務設施,觀霧遊憩區的觀光人次一度高達1年30萬,2004年8月卻慘遭艾利颱風摧殘,聯外道路遭土石流掩埋,管 理站被迫休園重整,雪上加霜的是,臺灣特有種「觀霧山椒魚」 的棲地,也遭受嚴重影響。
休園期間,雪管處委託陳進發導演拍攝《尋找侏儸紀孑遺——觀霧山椒魚的故事》紀錄片,導演和當時的站主任邱清安(現為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專任教師)帶領觀霧站團隊及志工們,在火災後的跡地做棲地營造,引入原始棲地的水源、植物與腐植層,千辛萬苦為山椒魚打造宜居環境,經過數年努力,棲地偶爾能窺見觀霧山椒魚的身影,還記得第一次看見小小的牠躲在石頭下 瞪大雙眼,安靜可愛的模樣。
2009年再度調回觀霧,與志工 一起協助棲地營造工作,令人憂心的是,近年受極端氣候影響, 豪雨、乾旱使棲地水源不穩定, 山椒魚生存面臨更多挑戰。觀霧 山椒魚生態中心成立後,為了滿 足遊客的好奇心,志工合力撰寫 劇本,製作手偶等道具,設計一 系列具山椒魚生態特色的主題活 動,2023年榮獲交通部首屆觀 光亮點獎肯定,由衷感謝他們的 付出。
試驗棲地在環境教育中扮演重要 角色,也是重要的研究場域,供 學者進行觀霧山椒魚的環境調 查,即便它現在不是山椒魚主要 的生存空間,但生態保育是長久 之計,相信未來它會在觀霧山椒 魚保育史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 色!
一步一腳印, 與部落建立共好
雪霸國家公園初成立時,與周邊泰雅族、賽夏族部落不熟悉,雙方關係較為緊張,我經常利用假日,帶著幻燈機到教會去「社區環教」,等部落居民做完禮拜,向他們介紹國家公園的理念,增 進彼此的了解。
慢慢地,建立互信基礎,我們也發現「推動原民文化」是部落心心念念的面向,因此辦理「部落電影院」、「原住民雕刻訓練」、「泰雅傳統舞蹈研討」、「編織技藝培力」等活動,當初投入的一點心力,隨著後續接手的同事棒棒相傳,發展出更豐富的合作模式,如今,看見部落與國家公園已變成共好夥伴,原民文化也成為雪霸的亮點之一,很高興自 己曾經參與這段歷程。
語言為橋梁,連結每段緣分
文/蘇士雅
從大學時代起,賴修怡就夢想著能夠在廣袤的草原上自由馳騁;畢業後,如願以償在陽明山國家公 園擔任外語解說員,將青春歲月獻給了國家公園,每一天沉浸在那片旁有青山、前有綠茵的幸福天地 裡。在一次次國內外交流中,她將自己的任務定位為國民外交,致力於做好每一個環節。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解說教育科聘用解說員
賴修怡
大學畢業前,同學們都會互問:「以後妳想做 什麼?」我總是說:「我想要的工作,是馳騁在一片大草原上!」沒想到一畢業就有機會進入陽明山國家公園,至今35年漫長歲月,對這份工作的新鮮感未曾消退;回顧自己一 路走來的足跡,滿滿都是感恩與感動。
我的專業是外國語言和文學,語言優勢讓我順利進入國家公園擔任外語解說員,但畢竟不是自然保育或是森林、生物等科系出身,進入職場後認真跟著前輩學習專業知識和自 然保育概念,直到現在,仍在不斷學習。
修復古道的「副作用」
在陽明山,我見證了國家公園大大小小的成就,其中讓我最深刻難忘的,是金包里大路這條「魚路古道」的調查規劃與修復。1994年接下這項專案,因其中涉及土地徵收、步道修復、橋梁復舊和設施建設,甚至包括社區營造等多面向的挑戰,幾乎天天都和相關同事進行早安會報,像顆打轉的陀螺,一步一步踏出一段長期且千頭萬緒的路程,直到現在回憶起來還是難掩激動與感動。最欣慰的是,金包里大路的成功引起人們對古道的關注,並帶動臺灣古道修復的風潮。
隨著古道修復的推進,經歷無數次與各單位和古道沿線社區居民的溝通後,天生個性羞澀的我,自信心與日俱增,越來越能落落大方面對群眾。後來不僅於2002年在山豬豐厝地舉辦走春活動迎接當時的陳水扁總統和各行政首長,還能主持大型活動毫不怯場。
同樣讓我感到自信、抬頭挺胸的是,陽明山不僅是我的工作場所,也是增進家庭親密感的所在。孩子們經常參與國家公園活動,對我的工作有更深的理解,而父親公務人員退休後多次帶領 朋友群北上參觀陽明山國家公園,給我一份無須言傳的溫暖支持與肯定,於公於私,國家公園 都給予我太多太多。
過去,父母親捨不得我這個寶貝女兒離鄉背井隻身在臺北工作,今日,他們以我為傲,即便我只是一位解說員、一顆小螺絲釘, 他們卻能看見我在這份工作上付出的心血,以及一路以來的成長。
珍惜每次相遇, 做好國民外交
2022年,陽明山國家公園與韓 國慶州國立公園簽署為期3年的 合作備忘錄,慶州國立公園隔年 就率隊來訪,隨後,我方也回訪 韓國慶州、智異、閑麗3處國立 公園,並在慶州國立公園事務所 進行2週的訓練與實習,帶回彌 足珍貴的閱歷。
因具備外語能力,我有較多機會 參與國際事務的交流或活動,領 略不同國情的差異性。例如,我 一直以為臺北的步調已經夠快了,和韓國一比較,才知道對方 的節奏更快;他們對時間的要求 不只是「準時」,而是「提前」! 對我來說,國際交流合作除了能 讓彼此互相學習和共同成長,更 重要的是能夠深入了解對方的文 化、價值觀和工作方式,大大拓 寬我的視野。
作為一名外語解說員,在做解說 服務或是接待外賓時,我覺得就 是在進行國民外交,所以盡心盡 力做好每一個細節、把握每一個 學習的機會,想到能在自己的工 作崗位上對國家有所貢獻,讓我 在幸福感之餘又有了一份無比的 榮耀感。
挫折中學習,向世界打開大門
文/蘇士雅 圖/自管處 提供
戴上VR眼鏡,虛擬實境技術讓觀眾在虛擬世界中感受到存在感,但歷經「壽山 Gather town」的 實驗,黃雅婷體會到虛擬世界終究無法取代真實世界的溫暖。但她相信,在未來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平 衡點,用不斷翻新的科技締造出更美好的互動關係。
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 保育解說科技正
黃雅婷
作為一位國家自然公園解說員,我深深感到 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每天在大自然中穿梭, 目睹多樣生態的神奇魅力,也享受著大自然的 豐富與美好。從小就喜歡大自然、喜歡動物, 長大後很自然選擇生物學系就讀,2012年4 月進入到國家自然公園這個體系後,更有機 會目睹多樣生物在自然棲地生活的畫面。
回想COVID-19疫情肆虐的日子,壽山國家自 然公園無法和往常一樣隨時開放迎接民眾。 我們將活動搬到了雲端,試著用科技來連結 人與自然的情感,希望這樣的用心讓人感受 到溫暖,也讓大家知道,即使在困難的時刻, 依然可以透過創意和努力,找到突破困境的 方法。
虛擬世界的能與不能
我的職務包含解說教育及保育研 究;這些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讓 大眾更加了解自然生態,提高對 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同時,我 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態系統的 運作,並提出相應的保育措施, 以確保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但 在科技不斷進步的時代,我也思 考著,如何讓我們的解說和保育 成果透過新科技觸及更多的人。
2019年,我們與VR影視先驅 者Funique VR Studio跨界合 作,用全球獨家的立體3D微距 拍攝技術製作出《微距大冒險》 影片,捕捉特有物種放大百倍的 世界,開拓不一樣觀看世界的角 度。我興奮地在遊客中心準備好 VR設備,要讓民眾親身感受前 所未有的震撼,但隨後來襲的疫 情改變了一切。
興奮的腎上腺素才剛激起,就迎 來肆虐全球的COVID-19,隨著疫情高低起伏,遊客中心時而半 開放,時而全面休館。面對這樣 的衝擊,我們開始開發線上課 程,也把活動和展覽線上化。在 這個過程中,我們提出將自然國 家公園搬到Gather town上的 建議,讓宅在家裡的人可以上去 逛逛,並聆聽線上導覽。
像是在疫情苦悶中找到突破口, 所有同仁積極執行這項任務, 大家攜手建構出「壽山 Gather town」,開放後,還安排特定 時間在線上導覽互動,後續加碼 推出有獎徵答。這是一個很像電 玩的空間,我猜想民眾一定會感 到新鮮有趣,結果上線的人數不 如預期,事後甚至有民眾回饋表 示「滿無聊的」。
比起挫折,這樣的回饋更讓我思 考,親臨國家自然公園,可以感 受風的流動,聆聽蟲鳴鳥叫,嗅 聞植物的氣味,導覽員和民眾有 眼神交會的溫度和面對面的親密 感,但面對電腦螢幕或手機,說話聲猶如孤獨的回音,彼此都感 覺寂寞。
儘管虛擬世界無法取代真實世界 的溫暖,但這樣的嘗試仍帶來了 意想不到的收穫。線上導覽互動 的時候有金門民眾上線,雖遠在 離島,卻能走訪虛擬園區,深入 了解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生態, 當然,距離再拉遠一些,在任何 國家的人同樣能透過虛擬平台進 入園區。
疫情結束後,線上活動的策劃逐 漸減少,但我們仍保留一些具有 國際影響力的線上資源,並積極 進行多語化計畫,將解說資料翻 譯成更多國語言,服務實際來訪 或線上造訪的各國人士,同時我 們也參與國際合作,實踐ESG 理念,為節能減碳善盡心力。
未來我們將持續致力於整合虛擬 與現實世界的資源,透過創新科 技與國際合作,為更多人帶來自 然、文化與生態的共融體驗。
在守護海洋之路上做彼此的依靠
文/蘇士雅 圖/海管處 提供
江俊廷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熱情投入到海洋事務中,就如同大海中的生物一般,每個人都有自己獨 特的功能和價值,彼此互相協作,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大海廣闊無垠,每種生物都有著不可或缺 的角色,正如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如此珍貴。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企劃經理科技士
江俊廷
10年前初到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時,有幸被派到東沙學習,回到管理處後開始接觸管考及法規相關的行政業務,工作內容和之前現場作業完全不同,在法令與執行實務間如何適切應對, 或許只能從過去在東沙學到的經驗中尋求答案 吧。
「同島一命」的島嶼哲 學
我畢業於森林資源管理系,個性還算積極,卻又喜歡低調生活。在離島,正好可以滿足自己性格 上的需求。2012-2013年間派駐東沙,我深刻感受到海洋的魅力和生命力;無論是烈日灼熱的夏天還是風強冷瑟的冬天,每個季節都有著獨特的美好。這段時光成為我人生中最豐富的經歷,其中最深刻的領悟是「唯有眾志, 才能成事」。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管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和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在東沙,我的工作包括植物物候監測、海漂廢棄物監測、銀合歡移除、保育巡查、替代役管理、登島人員行政服務等,很 多事務都得跨單位合作或相互支援才能完成,不擅交際的我也必 須順應這樣的環境。以最基本的物資運補為例,一箱物料要運到島上,從採購裝箱、集運碼頭裝櫃、船運到東沙接駁平臺船,再由島上人力搬運分送各據點,需跨部門且多人經手才能完成這看似簡單的動作。許多業務也是如此,唯有跨科室甚至跨機關,整合眾人智慧與力量,才能順利推 動。
2012年開始,管理處保育研究科委託學術研究團隊針對軟骨魚類展開監測調查。這支研究團隊在臺灣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但是每個地方的環境特性不盡相同,剛開始在東沙採用打鋼管加上圍 網方式捕幼鯊,效果差強人意。
當時,我們也正嘗試利用蛇籠採 集甲殼類動物,卻意外捕獲到幼鯊,成為第一批進行測量記錄的檸檬鯊,回想當時管理站同仁看到一框鯊魚的驚訝反應,還是覺得很有趣。這個誤打誤撞的結果讓讓人驚喜,便主動告知保育研究課,建議研究團隊用更精簡、輕盈的蛇籠進行採集,讓後續的調查研究順利進行;如今,蛇籠 仍被持續作為幼鯊調查的重要工具。
齊心修復海洋傷痕
東沙環礁的地理位置偏遠,中國漁船頻繁越界濫捕和盜採珊瑚。也常發現他們捕捉珊瑚礁魚類充當誘餌,放進鰻管綁上浮球後誘捕裸胸鯙(薯鰻)。這些行為嚴重破壞海洋生態,海巡單位雖然經常取締驅離,仍不堪其擾。我第一次參與移除鰻管的行動時,看見大量鰻管倒出許多裸胸鯙 及成為餌料的魚類,內心深受震撼。也更加認識非法捕撈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此外,在處理船隻擱淺的污染和生態破壞案件中,跨部門合作顯 得格外重要,複雜的處理過程中,幸好海巡機關、航港局、港務公司以及地方政府等單位齊心 協力,共同應對這些挑戰,他們的支持和合作讓我感到無比溫 暖,也讓我更加堅定繼續走在保護海洋生態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