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管處遊客中心 → 森林遊樂區 → 社頂自然公園 →船帆石 → 砂島貝殼砂展示館→ 龍磐公園 → 風吹砂→ 佳樂水。
墾管處遊客中心
墾丁國家公園具備許多世界上獨有的海洋及地質環境,並有豐富的人文、生態,想要深入了解墾丁,可以至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設立的「遊客中心」。在這裡,您可以到簡介廳欣賞電視牆、景觀模型及墾丁各個風景據點的介紹;您也可以到資源展示廳,除了有難得一見的化石、標本外,依自然史的演進過程,將墾丁的地質、地形、動植物標本、海洋和人文資源,透過幻燈片及立體型呈現,讓大家更容易了解墾丁的發展與現況!另外,遊客中心的消費合作社可以買到許多墾管處發行的專業書籍,以及墾丁國家公園特有的紀念品,觀景台可以瞭望南灣至貓鼻頭一帶的墾丁風情。
森林遊樂區
墾丁森林遊樂區附近原是排灣族「龜亞角」社的山胞部落,故昔稱「龜亞角」,日治期間引進熱帶植物計513種,光復後繼由省林業試驗所恆春分所經營,稱為「墾丁熱帶植物園」。民國57年林務局在學術研究與育樂兼顧下整建為一極具南國風味的風景區,成立「墾丁森林遊樂區」。本區海拔200~300公尺,面積共435公頃,占本國家公園陸域總面積2.5%,目前已開發76公頃。全區遍佈隆起珊瑚礁岩;其係由海生動物珊瑚蟲之骨骼以及貝類遺骸、海藻等沉積而成,故本區在若干萬年前應屬海底無疑。植物共有1,200多種,分為椰子、油脂、橡膠、藥用、熱帶果樹等區,濃蔭夾道、紅花綠葉相映成趣,佳景處處令人目不暇給。
社頂自然公園
社頂自然公園位於墾丁森林遊樂區旁,面積128.7公頃,長在礁石上的樹木受到東北季風的吹襲,雕塑出自然盆景狀的藝術傑作,令人讚嘆大自然之鬼斧神工。園內並有豐富的動植物、石灰岩洞、數處視野良好,綠草如茵的草生地,及珊瑚礁岩裂縫造成的一線天景觀,皆極具觀賞價值。
植物有329種以上,因原生之馬兜鈴科、芸香科、蘿摩科等蝴蝶食草植物仍大量散布,故滋養著接近50種以上之蝴蝶,處處可見到五彩繽紛的蝶類迎風飛舞,為觀賞及研究蝴蝶最理想的地區。全區共有十餘處石灰岩洞,可見到鐘乳石、石筍、石柱等石灰岩洞的精髓。
鐘乳石的形成需要有不多不少的水份,適當的地形和地質,其形成1公分快則需要5年,慢者需要160年,可知自然界孕育的艱辛,且這些石化物若沾上手上的汗水、油漬會改變其化學成份,如此一來結晶便無法繼續形成而成死物,故請勿觸摸。鑑於以往國內風景區內過於人工開發型式,本公園僅施以簡易步道,及配上小面積的賞景、解說設施,以保留原始自然純樸風味。公園東側已闢為梅花鹿復育研究區,以達自然生態保育之功能。
船帆石
由社頂公園沿新開闢之道路南下約4公里,在海岸珊瑚礁前緣,可見到一巨石矗立於海中,遠望似艘即將啟碇的帆船,因而得名,近看則像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頭部令人發笑。船帆石高約18公尺,係由附近台地上方滾落至海邊的舊期珊瑚礁石,因其岩質較附近之初期隆起珊瑚礁堅硬,故能長期屹立海中,由台地上方可見到它巨大的珊瑚礁岩即為明證。船帆石四週已規劃為國民旅館、停車場、野外育樂用地等,鄰近的香蕉灣昔為捕鯨基地和鯨魚處理廠,目前已無任何設施遺留。可見由於人類無盡的貪婪,使得鯨魚在臺灣南部幾近絕跡,再也不能偶見鯨魚噴水的奇景了。
砂島貝殼砂展示館
砂島位於鵝鑾鼻北方1.5公里,距恆春15公里,屏鵝公路旁,面積約3公頃,為一片色澤亮麗、長約220公尺的貝殼砂沙灘,屬於生態保護區,未經本處許可不得進入(欲從事沙灘活動者,請前往白砂、南灣、小灣、船帆石、風吹砂等沙灘)。
貝殼砂(石灰質砂)是墾丁國家公園內沙灘中的主要組成物質,透過放大鏡觀察,個個晶瑩剔透、宛如珠玉。這些貝殼砂是經過海浪長期間的沖刷、研磨所形成,所需要的時間非常長,在數千年都不可能重新堆積而成。其中含有珊瑚、貝殼碎屑及底棲性有孔蟲等,其碳酸鈣含量多半達60%以上,其中砂島更高達98%,稱為國寶,當之無愧。
砂島貝殼砂展示館佔地約30餘坪,展示內容主要有:(1)砂島位置簡介、(2)貝殼砂灘形成原因、(3)貝殼砂為何列入保護等主題。展示方式分為:(1)燈箱展示─有灘砂、有孔蟲、珊瑚碎屑、貝類碎屑、貝殼砂形成示意圖及本國家公園各沙灘之碳酸鈣含量圖等圖片。(2)賞砂台─貝殼砂觸摸區,提供遊客實地觀賞、觸摸貝殼砂。(3)顯微鏡、放大鏡觀賞區─提供遊客對貝殼砂更細微的觀察及深入的了解等。(4)遠眺區及觀景平台─提供遊客觀賞砂島沙灘全貌及海天一色的景緻。
龍磐公園
由鵝鑾鼻沿東海岸的佳鵝公路北行,在鵝鑾鼻及風吹砂之間,有一片廣闊的草生地濱臨浩瀚的太平洋,這就是龍磐公園,這個區域是上升的石灰岩台地,石灰岩容易被水溶蝕,因此區內有崩崖、滲穴、石灰岩洞、紅土等地形景觀。夏天時綠草如茵,繁花似錦,並時時可見到垂直升降的小雲雀鳴唱迎賓曲,令人心曠神怡。徜徉在遼闊的草原上,可遠眺曲折有緻的海岸,陡峭的崩崖,此外日出絢爛的彩霞,以及夜晚耀眼的星空,更是久居都市的您,難得見到。
風吹砂
風吹砂為東海岸鵝鑾鼻與佳樂水兩遊憩區之中間站,距鵝鑾鼻約7公里。其臨近地區皆屬珊瑚礁岩,惟獨此處因地層為紅土及沙的混合物,經雨水和風力長期的侵蝕而為沙的來源。夏天雨季時窪地雨水匯集,沖沙順著地形流向海洋而為沙河,白沙由台地邊緣垂直滑瀉約70公尺至海岸而形成沙瀑。冬天東北季風盛行時,將沙沿崖坡吹送至崖頂,如此兩種逆向搬運作用,而造成風吹砂之特殊地形景觀。本區砂丘連綿總長1,500公尺,寬約200公尺,分成南北兩條,呈帶狀發展,走向東北至西南,沿狹長窪地分佈直達船帆石後方之台地。目前因為佳鵝公路的開闢及林務局種植木麻黃,以致沙源流動受阻,逐漸為蔓生植物覆蓋,昔日沙石漫天,宛如置身大戈壁的情景,已不復見到。
佳樂水
佳樂水地屬滿州鄉,初名佳落水,係閩南語譯音而來,意即瀑布。民國64年 蔣總統經國先生蒞臨巡視,取安和樂利之意而命名「佳樂水」,並為無名之瀑布命名「山海瀑」,名山勝景經名人命名後,已為家喻戶曉之風景區,遊客驟增。 由於瀕臨浩瀚的太平洋,砂岩和珊瑚礁久經強風和海浪的侵蝕,雕琢出各種不同形像的奇岩怪石,例如海蛙石、兔石、球石、方格石、蜂窩岩等,綿佈於二公里半的海岸,令人讚嘆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本區動物景觀資源豐富,在海邊岩石狹縫及窪地內海岸邊可見到五彩繽紛,成群嬉戲的雀鯛、隆頭魚科之熱帶魚,另外龍蝦、九孔、笠貝、彈塗﹝俗稱花跳﹞等海洋生物數量亦極豐富。由於沿岸為黑潮流經,水急浪高,大型洄游性魚類多,為海釣的最佳去處。每年二月至四月雨傘旗魚群集,四月至七月為虱目魚苗盛產期,沿岸塑膠筏穿梭不息,和蔚藍的海水交織成一幅美麗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