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臺灣生命大百科)
(圖片來源: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圖片來源: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灰林鴞體長約40公分。頭圓,無耳羽。顏盤褐色,雜有暗褐色羽毛,邊緣黑褐色。眼深褐色,具粉紅色的細眼圈。頭頂至後枕有黃褐色斑點。背面大致為褐色或灰褐色,有細蟲蠹斑。翼及尾羽有黃褐色橫帶。肩羽有黃白色斑點。腹面黃褐色,密布深褐色縱橫交錯斑紋。跗蹠被羽至趾,黃褐色。喙黃色。
灰林鴞在臺灣為稀有的留鳥。以鼠類及鳥類為主食,鼠類主要以高海拔特有的臺灣森鼠及高山白腹鼠為大宗;鳥類以燕雀目小鳥為主,亦曾有捕食黃嘴角鴞與鵂鶹的紀錄。
因其為完全夜行性,且對人類低頻度的活動尚可容忍,所以白天主要停棲於森林深處的樹上休息,也可偶見於公路旁不遠處的樹上,夜間至森林間隙邊緣覓食。而新中橫公路塔塔加地區全年都有機會聽見灰林鴞的叫聲,但要在5至7月較容易觀察到;在此處的灰林鴞偏好至道路兩旁覓食,在夏季特別明顯,且偏好停棲在路旁的交通號誌頂端,推測是有利於搜尋路旁水溝內的鼠類。最常發出的鳴聲為急促的2聲「忽忽」,第2聲略拖長;或是3聲的「忽忽忽」。有時也會發出像帶鼻音的單音「嗯」。
國外資料顯示,灰林鴞成對終年共同生活,營巢於樹洞或其它鳥類舊巢。每次產卵3至4枚,產卵期在2至4月間,幼鳥於5至6月間離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