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生態櫥窗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灰面鵟鷹

灰面鵟鷹

每逢農曆春分前後,有「清明鳥」或「掃墓鳥」之稱的「灰面鵟鷹」過境台灣,墾丁國家公園為其北遷必經之路,2010年中央大學太空研究所接受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利用氣象雷達追蹤北返的鷹群,3月間在恆春半島南方海面發現兩條長數十公里的「鷹河」,同一天於七股雷達亦測得沿山區排列成形的「鷹河」奇觀。

灰面鵟鷹 Butastur indicus

科名:鷹科

英名:Gray-faced Buzzard

其他中名:灰面鷲、山後鳥、國慶鳥、清明鳥、掃墓鳥、南路鷹、灰面鷂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

形態特徵:

灰面鵟鷹為中型鷹,身體呈黑褐色,頰灰色,眉與喉部為白色,喉中間有一條黑色的縱斑,成鳥眼睛虹膜黃色,胸部至腹部密佈褐色的橫斑;幼鳥眼睛虹膜褐色,胸部至腹部密佈褐色的縱斑。

生物習性:

灰面鵟鷹在台灣主要為過境鳥,少部分為冬候鳥,其嘴爪彎曲銳利,以小型動物為食。主要食物為昆蟲、蛙、蜥蜴、蛇及鼠類。

棲地分佈:

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中國大陸東北、朝鮮半島及日本等高緯度地帶,冬季南遷移棲至中國大陸華南、琉球群島南方、台灣以及東南亞一帶,遷徙期灰面鵟鷹通常成群出現於闊葉林中,非遷徙期則零星分散棲息於鄰近開闊地之樹林。

保育現況:

近年來,「灰面鵟鷹」遷徙過境墾丁國家公園時,除了望遠鏡之外,台灣已經利用不一樣的觀測方法-「雷達數鳥」;每逢農曆春分前後,有「清明鳥」或「掃墓鳥」之稱的「灰面鵟鷹」過境台灣,墾丁國家公園為其北遷必經之路,2010年中央大學太空研究所接受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利用氣象雷達追蹤北返的鷹群,3月間在恆春半島南方海面發現兩條長數十公里的「鷹河」,同一天於七股雷達亦測得沿山區排列成形的「鷹河」奇觀。

為增進國人能取得更好的旅遊資訊服務,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特地規劃了三年的猛禽遷徙資訊系統建置計畫,期盼藉此資訊系統能提供民眾更豐富的墾丁旅遊資訊。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