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金門僑鄉文化、古洋樓,以及永遠流傳的落番情

作者:國家公園網站編輯小組、洪佳如
資料提供: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金管處)成立以來,致力轉化「落番 史」為推廣文資保存的教材,為金門傳統聚落、閩南與僑鄉文化付出不餘遺力。

落番,以金門話的意思為「下南洋」,金門島嶼面積約 150 平方公里,在調查的過程中,金管處發現,金門約有 161 棟洋樓,而在水頭聚落裡,保留了完整的洋樓(又稱「番仔樓」) 建築風貌。

1918 年建成的歐陽鐘遠洋樓,是金門第一棟洋樓建築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1918 年建成的歐陽鐘遠洋樓,是金門第一棟洋樓建築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幢幢洋樓,見證金門堅忍落番史

由於島嶼資源貧瘠,促使早年金門居民積極向外發展,其中有不少人往南洋找尋工作機會,並將酬勞匯回家鄉,好改善家鄉生活條件。當時更流傳著「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俗諺,可以說,洋樓代表著早年金門人勤奮的標記與象徵,見證了金門人外出奮鬥的辛苦。

建立其基礎上,金管處彙整豐富的文史與田調資料,將「金門人如何抵達南洋?」、「在南洋僑居地都做了什麼工作」、「如何發揮正面效益影響自身家鄉」等一個個的常見問題,置於得月樓展示館中許多僑鄉文化的相關文物,豐富的展示品令人銘記在心。

水頭聚落洋樓建築群為金門僑鄉文化的象徵(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水頭聚落洋樓建築群為金門僑鄉文化的象徵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舞臺劇與紀錄片,讓世界看見金門

為了讓更多民眾知道僑鄉文化,金管處針對國小4 至6 年級的學生設計環境教育課程「落番的故事」,讓孩子理解、認識金門特有的落番史,並引導學童體會前人出外打拚、心繫家鄉的辛苦,學習前人勇敢向前的精神。

金管處設計環境教育課程「落番的故事」,帶領學童走入洋樓建築,認識金門特有的落番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金管處設計環境教育課程「落番的故事」,帶領學童走入洋樓建築,
認識金門特有的落番史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2011 年,由金管處製作、張輝明擔任製片、唐振瑜執導,團隊遠赴馬來西亞,拜訪1860年後的第一代金門鄉親,拍攝紀錄片《落番》,成功喚醒長輩們的回憶與印象,感動了許多金門在地鄉親,並獲得第45 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文化類最佳紀錄片白金獎的殊榮。

當年,紀錄片《落番》在金門播映時,引起了家家戶戶的生命史共鳴,尤其當旁白以沉穩的語調,緩緩道出「當年,離開的時候,他們都沒想過,有一天異鄉竟然成為故鄉,落葉歸根,變成落地生根」時,更讓許多觀眾眼眶泛淚。貼心的工作人員,事先準備好面紙,承接每滴鄉親的淚水,使得滿場啜泣聲,成為彼此烙印在內心,久久不能忘懷的感動。

金管處舉辦戶外放映會,當紀錄片《落番》在金門播映時,引起了家家戶戶的生命史共鳴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金管處舉辦戶外放映會,當紀錄片《落番》在金門播映時,
引起了家家戶戶的生命史共鳴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此外,金管處於2023 年起委託在地劇團「鱟劇團」,在各個聚落搬演舞臺劇《落番情》,其中有許多土生土長的金門人,由在地人詮釋在地的歷史故事,別具意義。劇情起承轉合,述說以往落番的艱辛與不易,詮釋離鄉游子的思鄉情懷,夾雜淚水與笑聲的故事情節,令人回味無窮。

金管處邀請在地劇團鱟劇團,在各個聚落搬演的舞臺劇《落番情》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金管處邀請在地劇團鱟劇團,在各個聚落搬演的舞臺劇《落番情》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從落葉歸根變成落地生根

在歷史長流中汲取靈感,金管處用心將金門的「落番史」,轉化為推廣文資保存的教材。如今,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移居與移民儼然成為當代的普遍現象,金門特有的「落番史」文化資產,不僅能對臺灣本島居民產生啟發,也能夠使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們,從中產生心繫家鄉的連結感,金管處多年來的結晶,讓金門與世界的脈動如此接近。

金門特有的「落番史」文化資產,不僅能對臺灣本島居民產生啟發,也能夠使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們,從中產生心繫家鄉的連結感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金門特有的「落番史」文化資產,不僅能對臺灣本島居民產生啟發,
也能夠使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們,從中產生心繫家鄉的連結感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