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寫:蘇瑋佳
圖片提供:蘇瑋佳
編 輯:台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
|
2009年舉辦的第15屆社會與資源管理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ciety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SSRM),延續歷年來重要的研討主題─遊客管理,內容包括遊客特性分析,以及遊客所帶來的遊憩壓力等。
Liisa H. Tyrväinen博士為芬蘭萬塔(Vantaa research Center)研究中心森林研究所的研究計畫主持人,由於芬蘭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林業中心,森林資源受到良好的保護,因此吸引大量的國際遊客到訪,為瞭解遊客特性進而訂定管理策略,故進行相關研究,並以「北芬蘭國際遊客對森林管理實務之態度(Attitud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towards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northern Finland)」發表論文。
透過統計因素分析的方式,探討前往芬蘭旅遊的遊客的主要目的,Liisa H. Tyrväinen博士發現,國際遊客前往芬蘭的目的以戶外遊憩活動為主,對於過去認為的自然保育反而沒有很明顯的傾向,因此在以往的相關研究中,若僅調查遊客對自然環境的喜好程度,便無法發現此一結果,可能導致遊客管理策略的偏誤,由此研究可知,政府在進行國家公園的遊客管理規劃時,應先了解遊客來訪的主要目的及喜好,再針對遊客特性來訂定管理策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次研究的立場與角度都值得國內相關研究借鏡。
Berit C. Kaae博士任職於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森林、景觀與規劃中心,發表的論文題目為「丹麥自然地區本國遊客與當地居民戶外遊憩之比較(Comparing domestic tourists and local residents as outdoor recreationists in Danish nature)」, 研究結果發現,當地居民與來自丹麥國內其他地區的遊客在使用行為上有類似之處,但在活動類型、造訪頻率、一週中的造訪天別、一天中的造訪時段別等方面則有所差異,而此差異對於旅遊產業的規劃與管理均有所影響,此研究可供台灣國家公園可作為遊客分眾管理的參考,例如當天來回太魯閣的花蓮居民、停留2天1夜的遠地遊客以及登高山的山友等,其所需資訊與所造成的環境影響便有所不同,建議依照不同的遊客背景提供不同的旅遊資訊。
會中除了專業研究人員外,也有長期參與相關研究計畫的學生發表階段性研究成果,例如來自加拿大卡加利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環境設計系的研究生Rachelle L. Haddock以「加拿大艾柏塔省西南地區公有土地的管理之評估機制(Assessing mechanisms for engagement in access management for public lands in southwestern Alberta, Canada)」為題發表論文,在此一初探性的研究中,針對公有土地的使用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若土地使用的規劃不恰當,除了為環境帶來壓力,也導致使用者感受環境品質下降,例如運用機械性車輛的遊憩活動,不但對環境品質造成衝擊,同時也因其所產生的噪音、廢氣等污染,造成使用者的不適,因而認為必須針對不適宜的活動進行規範。此一結果提醒了管理者必項多加重視土地使用的評估,須預先考量土地狀況,並減少不當使用的結果產生。
由該研討會的論文發表方向可知,國外相關領域多以科學實證作為經營管理之依據,因此,學術研究乃是國家公園管理之重要基礎;台灣國家公園相關單位可以此為標竿,可多與學術研究單位合作,強化政府與學術單位之交流,尋求彼此合作機會。
台灣國家公園參與國際組織的程度有限,因而缺乏舉辦大型國際年會之機會,大部分的國際研討會仍以邀請學者赴會演講、座談為主,導致大量人力與經費投注於學者之邀請與接待,事實上,研討會之資源可集中於研討環境與機會之創造,方能充分達到「研討」之目的,而非單純演說與聽講,建議未來可參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鼓勵學術團體加入國際組織並爭取年會主辦權之精神,加強與學術機構或團體共同辦理國際交流活動的機會,並於研討會中搭配各種活動,例如書展、學生論壇、工作坊等,以提升機關人員之參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