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報導:陳堂麒
照片提供:陳堂麒
「2010年資訊月」開跑,自12月4日起,為期9天的展期在臺北世貿一館熱鬧展開,今年不僅眾多3C廠商參展,在政府館和主題館中也透過大型螢幕播放政府推動e化成果相關影片,以及新穎的民眾互動區體驗。營建署國家公園組特別展出「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地理資訊系統資料庫建置成果」,藉由這套資訊平台讓民眾以數位互動科技了解國家公園環境教育推動情形,除了可享受視覺上的感動外,還能體驗最新的e化應用,零距離接觸國家公園在數位科技發展的用心。
今年國家公園在資訊月的展出特色,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以實際體驗的雲端應用服務,提升民眾的保育觀念。國家公園組的林玲科長也特別到場操作示範,讓民眾不用到各國家公園現場,就能置身神秘的山水奇景,不論是潛入珊瑚礁繽紛海世界,還是挑戰東北亞第一高峰,隨手一點就能實踐「擁抱智慧生活」的美夢!
數位遊憩資訊帶著走,體驗臺灣自然生態多樣性臺灣國家公園成立自今,已經將近30個年頭,8座國家公園涵蓋了豐富的地理環境與生物資源。為了建構生物多樣性及資料庫,國家公園積極推展地理資訊,持續不斷的擴充內容,目前已有多元化的地理資訊發展工具,以及大量的空間資訊生產匯整。而現在最熱門的資通訊產業,從硬體到軟體、從資料蒐集到系統整合,一切都在變動更新,國家公園也因應新的數位革命,結合生物多樣性地理資訊系統資料庫的共通平台和地理資訊應用系統發展,讓資訊更即時、快速被廣泛應用在各項公務推廣、遊憩建設、便民措施、環境規劃等服務。
林玲科長在現場操作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地理資訊資料平台時,特別強調「空間資訊的整合」的困難度,國家公園不斷地在保育工作和環境教育方面努力,分類彙整歷年來的保育研究成果,並將文字、圖片和影音檔案等資料建置於各國家公園的網站上,提供民眾查閱搜尋。自97年起,內政部營建署進行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地理資料庫與知識平台建置,利用地理資訊完成了詳細的GIS資料庫,讓民眾隨時都能瀏覽數萬筆的詳盡資料。
身歷其境!用空間概念重現國家公園之美「這套空間資訊的資料庫,最難的部分就在於資訊的整合。」林玲科長展示這套系統時,把成果歸功於幕後辛苦的同仁,並期待這個資訊平台能發揮環境教育及永續發展的目的。目前完成的資料庫共有1,100多筆生物分布圖、50,000筆物種名錄,以及90,000多筆生物調查點匯整建置,內容包括物種分類、生態描述、照片、聲音、影像和分布圖等資料,光是透過研究資料回溯的方式,以空間概念逐步建立資料庫就花了非常多的時間。
而建置這套平台系統的理念,就是提供使用者以簡易且快速的方式,搜尋瀏覽物種資料。「當使用者想要瀏覽玉山的奇花異景,或是雪霸特有的臺灣櫻花鉤吻鮭,甚至是太魯閣鬼斧神工的峽谷,利用這套系統就讓人彷彿身歷其境!」這套資料庫建置平台,是以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he 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為建構基礎,建立共通資料交換標準流程,並由中研院發展為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he Taiwan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TBIF),可以和GBIF接軌、有效地在網路上發布其生物多樣性資料。
科技數字化,提供國土經營管理與保育林玲科長表示,臺灣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地理資訊資料庫的建置,未來的願景包括了完成國家公園各類型物種的分布資料、服務民眾了解生物多樣性、提供生物分布預測模式,以及作為國土經營管理與環境保育的重要依據;也藉由這套數位平台帶領民眾體驗臺灣自然生態的多樣性、探究環境教育的永續發展。
除了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地理資訊資料平台展示外,配合這次資訊月的主題,國家公園也展出GIS和ICT的應用。資通訊產業未來的重點在於手持裝置與雲端運算環境,「有了這些數位化產品的應用,能讓GIS的使用更人性化。」林玲科長希望能透過生活化的應用讓民眾有興趣的擷取生物資料,並教導正確的保育觀念。
當生活融入智慧科技,國家公園數位化發展的下一步就是讓民眾可以自由下載想看的資訊,只要利用手機就可以走到哪看到哪,達到「個人化」的操作,甚至以後民眾只要利用手機就可以隨時掌握國家公園最新動態,與國家公園零距離接觸,引領民眾暢遊國家公園每一處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