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金門國家公園102年度保育研究成果發表會

國家公園保育研究成果發表會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對保育生態不遺餘力,近年來接連傳出捷報,除了發現臺灣和大陸都沒有紀錄過的新物種「酒桶冠耳螺」,也陸續發現攀鱸、金龜、諸氏鯔鰕虎魚及水獺等等保育類物種。這些在臺灣已絕跡的生物,都在金門發現足跡以及分布地。

除此之外,國家公園管理處也動員大小志工替大鱗梅氏鯿「搬家」,從下游遷徙至中游,避免棲息水域乾枯,面臨絕種;金門縣政府也製作道路標誌及車用貼紙,提醒在金門的遊客與民眾,行車小心不要撞到保育類生物,降低生物誤闖馬路出車禍的機率,將保育知識推廣到民眾,不只侷限在金門國家公園內。

有鑒於金門近年經濟發展迫使環境遭受開發壓力,生態及物種皆有變動,有因環境變遷即將絕跡的物種,也有因為復育成功而再現的保育類生物,而距離上次金門全島物種普查,已是10年前的事,因此,由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專家,進行物種及生態環境普查。在各界重視之下,研究主題針對四個方向進行:調查金門地區主要水鳥族群、行為與遷徙路徑資料;對水獺之分布變遷與族群現況進行瞭解;利用GIS建立金門地區稀有物種之分布,以及針對金門濕地範圍進行環境資源調查。

經各方努力,2013年底已完成研究調查,並於103年4月30日召開「金門國家公園102年度保育研究成果發表會」,由林永發處長致詞揭開序幕,並公開調查研究資料,學者蔣忠祐研究員、李芃研究生(代李玲玲教授)、李培芬教授、邱郁文助理研究員就:「金門水鳥遷徙生態調查」、「金門水獺分布變遷與族群生態研究」、「金門國家公園 ICT 暨雲端應用系統網站更新」、「金門濕地動植物資源調查」,提供立即可行之建議,例如「金門水鳥遷徙生態調查」研討時提出建議,包括增加水鳥衛星追蹤個體數,召開金廈水鳥調查會議,於慈湖濕地作為大潮滿潮期間水鳥休息停棲的地點,西園鹽田濕地與其他地區滿潮休息地的營造與保護,以及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等寶貴意見。

本次發表會讓研究具實質改善生態環境之效益,使各界廣為了解金門生態保育的現況,增加民眾生活與國家公園的連結,達到國家公園成立目標。

林永發處長親臨指導致詞 民眾與學者參與討論踴躍
林永發處長致詞 民眾踴躍與學者參與討論
金門濕地動植物資源調查-金龜 金門發現新物種-酒桶冠耳螺
金門濕地動植物資源調查-金龜 金門發現新物種-酒桶冠耳螺

國家公園持續關注水獺保育

四月初春,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接獲民眾通報,在林厝附近池塘拾獲兩隻歐亞水獺幼獸,由於人工機具整地導致水獺原棲地巢穴遭破壞,等候多時仍未發現母水獺返回,因幼獺出生未滿兩周,還沒有求生能力,遂帶回救護站初步檢查,兩隻幼獺體重分別530克及480克,眼睛及耳朵均密閉,且仍未離乳,推測年齡可能未滿兩周,為提供更加完善照顧,而後轉交至臺北市立動物園照護。

水獺未滿兩周,眼睛與耳朵還未張開 拾獲兩隻幼獺的水域邊
水獺未滿兩周,眼睛與耳朵還未張開 拾獲兩隻幼獺的水域邊

金門國家管理處與金門縣政府進行後續追蹤與了解,此次拾獲水獺的地點,之前並沒有水獺居住的紀錄,可能是原本棲地在興建國宅,工程擾動退避至此,又遇到河道疏浚工程,兩隻水獺太小,母獸無法帶走,才會遺留在原地。金門縣政府農林科科長鐘立偉表示,此時進行疏浚工程是為了避開夏天颱風季,以防淹水,但未來也會考慮水獺育雛期,避開4月份水獺育雛季。

李玲玲教授在102年度保育研究成果調查:「金門水獺分布變遷與族群生態研究」中也提出幾項立即可行的建議:於施工過程中應避免棲地的破壞、減低犬隻對水獺生存的威脅、強化水獺救傷標準作業流程、機制與設施、進行水獺活動監測、改善金門各地水域之水質、改善棲地品質與水域連結以利水獺棲息。提供各界水獺保育之參考。

金門國家公園、金門縣政府農林科與野外研究調查人員持續關注水獺保育,學習英國經驗營造人工巢位供水獺育雛期使用,目前已完成4-5個人工巢位,但尚未觀察到使用的情況,未來這將是金門保育重點,各單位將更加努力實踐水獺保育。

研究人員GPS定位水獺排遺位置並紀錄 後豐港水獺足跡
研究人員記錄GPS定位水獺排遺位置 後豐港水獺足跡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