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報導 臺灣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邱心淳
照片提供 臺灣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海管處)自民國96年10月4日成立為臺灣海洋邁向永續經營的重要里程碑,旋於倡議建立我國第一個海洋保護區,民國97年劃設「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凸顯所保育之東沙環礁生態系及地景特性,民國99年將「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納入,主要以打造生態島嶼、保護自然與人文資源、推動綠色能源與建構友善環境,以研究和保育為主軸,提供珊瑚礁及海洋生態研究的環境,期使該海域的珊瑚礁、海洋生物及文史資源均能依法予以有效保育。
澎湖南方四島之玄武岩地質具有成為世界遺產的普世價值,同時其特有種植物、保育類野生動物、珍貴珊瑚礁生態與獨特梯田式菜宅人文地景等多樣化的資源,澎湖南方四島海域具有海水湧升現象,因此海洋生態豐富,島嶼周邊之珊瑚覆蓋率高,平均覆蓋率約50%。其經營管理重視「資源保育」,以「種原庫」的概念,在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理念下,運用科學調查研究、監測和科學資料蒐集,預測環境變遷。並以生態資料為基礎,訂定有效之保護、利用和管理措施。海管處為有效監測珊瑚的健康狀況、掌握環境對於珊瑚的影響,經年辦理「珊瑚礁總體檢」及清除棘冠海星等工作;今(104)年再次與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暨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合作,進行該海域的健康監測。
根據本次共進行10條穿越線調查得知,東嶼坪嶼的珊瑚覆蓋率最佳,達到76.8%,東吉嶼的珊瑚覆蓋率次之,平均約68.0%,而在民國98至102年受到棘冠海星大量啃食的西吉嶼珊瑚已逐漸復原,4條測線平均覆蓋率約45.9%,棘冠海星在今年的調查中則發現密度約在每公頃2隻以下,維持在健康珊瑚礁的標準值內。
珊瑚礁總體檢知多少?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孕育許多珊瑚礁,而珊瑚礁的淺海生態擁有多樣繽紛的海洋生命,因此珊瑚礁被譽為「海中的熱帶雨林」。然而,近年來因其珊瑚礁環的逐漸劣化,目前調查得知可能是因海水暖化、人為的過度開發、有機物或重金屬等汙染,以及珊瑚礁的天敵迫害等所致,珊瑚礁的保育受到了重視,故開啟了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的「珊瑚礁總體檢」之路。
什麼是「珊瑚礁總體檢」?係源自於國際知名的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Reef Check Fundation) 在1997年發起的全球性珊瑚礁總體檢行動,其透過調查人員運用水肺潛水的技術潛到海裡,除瞭解珊瑚的健康狀況外,同時也記錄海中魚類、其它無脊椎動物等週邊海域的生態情形,長期監測可瞭解珊瑚礁的變遷情形。執行珊瑚總體檢潛水活動,讓珊瑚礁守護及海洋保育能更貼近民眾,確實引發大眾對於海洋的關心,將社會對於「海鮮文化」的觀念導正為「海洋文化」。另外,透過號召潛水客加入珊瑚礁總體檢,提供潛水愛好者踏入守護海洋行列的管道,使潛水本身成為負責任旅遊的一環,帶動在地永續發展,建立海洋思維的新型態旅遊方式。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每年的重頭戲,除了「珊瑚礁總體檢」外,亦有清除珊瑚天敵-棘冠海星的工作。過去澎湖南方四島海域中聚集許多棘冠海星,如軸孔珊瑚科、鹿角珊瑚科、角菊珊瑚屬及微孔珊瑚科等,且因其生命力強、繁衍速度快,在密度高時向外遷移,是珊瑚的最大天敵。民國98-102年時,澎湖南方四島海域曾出現生態浩劫,當時棘冠海星大量聚集並大量啃食珊瑚礁,嚴重影響區域生態平衡。
要維持健康的珊瑚礁生態,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移除棘冠海星。據海管處統計,棘冠海星的移除數量在民國102年達到最高,西吉嶼的一個測站便清除了181隻,而近2年在同一海域已沒有發現棘冠海星的大量聚集,詳細原因仍待持續追蹤與調查;今年根據海管處的調查結果發現棘冠海星密度約每公頃2隻以下,且珊瑚礁沒有新的啃痕,相較於102年調查時發現許多新生的小珊瑚個體,此區域珊瑚礁生態正逐漸恢復。
守護我們的海洋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生態,海洋生物多樣性高,珊瑚礁更是海洋生態重要的一環,下次造訪時,別忘了一時的破壞,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讓我們一起加入及關注海管處所辦理的「珊瑚礁總體檢」及清除棘冠海星的活動,期盼留海洋一片蔚藍,讓珊瑚礁與海洋永續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