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用全球觀點 漫談臺灣國家公園的人文意涵─105年國家公園保育成果研討會

作者:李沂達
圖片:李沂達
特別感謝:劉益昌教授 

甫於11月底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舉辦的「105年度國家公園保育成果與經營管理研討會」,邀請林俊全教授、林良恭教授與劉益昌教授,與各國家公園從業人員交流,針對國家公園多樣化、棲地維護保育、傳統文化維護等面向,進行深度討論。

此次研討會更邀請洪清漳老師、林英生校長、陳建雄老師,領團前往烈嶼鄉觀摩保育典範,以生物、地質、軍事工事等不同角度,解說金門逐浪踏石潮間帶之美,透過活動彼此交流,也讓全臺各處國家公園從業人員收穫良多,進而推廣保育知識給予社會大眾。

「105年度國家公園保育成果與經營管理研討會」與會者相見歡(李沂達攝)。
「105年度國家公園保育成果與經營管理研討會」與會者相見歡(李沂達攝)。

保育是國家公園的核心價值,園區內特殊景觀、生態系統、保存生物多樣性及文化多元性的經營管理,俾於轉化為對國人的環境教育理念提升。臺灣身為一個海島國家,一定要記住「海不是阻隔,而是道路」的思維,國家公園做為陸域、海域都兼備的保護區體系,同樣必須思考劃設海洋保護區的意義及人文歷史意涵。在此同時,更要加強與國際接軌,共同守護與珍惜地球村上的有限資源。

 

國家公園與世界文化遺產 土地與人文

針對全球觀點,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劉益昌教授,特別前來參與此次盛會,並將多年的研究心得與在座從業人員分享。劉教授表示,如何讓國家公園從業人員從自然保育的立場,轉變到生物多樣性,再走到文化多樣性,也就是世界文化遺產裡最重要的複合性文化遺產,是此行所要傳達的觀念。劉教授認為應該試著換個方式思考,改變過往習慣看臺灣的角度,從考古學的觀點發現土地與人群的關係,重新思考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關係體系。

劉益昌教授主講「國家公園與世界文化遺產趨勢」(李沂達攝)。
劉益昌教授主講「國家公園與世界文化遺產趨勢」(李沂達攝)。

以全球化的觀點來看,其實就能看出世界貿易體系,以及交通航運輻輳之間的關連,有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係。像是荷蘭人佔據臺灣時,於熱蘭遮城開設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相同緯度的位置,開設荷蘭西印度公司於曼哈頓。從單一角度來看,看不出所以然,但從地球村的概念來看,就能略知一二。

一般而言,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及複合遺產。而人類透過設計和建築的景觀、有機進化景觀、關聯性文化景觀,發展其歷史人文風光,也深深影響著保存概念的轉變。但當古建築受災倒塌時,是要維持現狀不動?還是重建新建築再造舊意象?這也是規劃古蹟保存時所需要考量的課題之一。

歐美的世界遺產大多以物質性來做考量,像是巨石陣、神廟遺跡等,而亞洲建築多以木造型式保存,長年累月難免會有木頭腐壞的現象,所以就會換上新木頭來維持建築的壽命,無法像石頭、石柱保存這麼久,光是屬性就不同,在非物質性文化遺產上也是一樣。亞洲更有許多工藝,因為時代不同而即將失傳,如何傳承中華五千年來的文化,也是一門艱深的課題。

 

文化多元性與生物多樣性 金門國家公園的傳承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環境下,城鎮型都市面對地方遊憩的壓力也不小,尤其是金門以戰地文化著稱,每到旺季總是湧入許多遊客前往,所到之處帶來的商機無限。金門國家公園除了戰地文化之外,也是南島文化形成前夕的重要區域,水域生活也佔很大的重要性,更是閩商和世界貿易的重點區域。

金門國家公園目前推行自行車生態漫遊,流暢的交通動線,搭配完善的配套措施,就更能將國家公園的內外體系建構起來,對於文化保存也有良好的發展。土地的文化多元性與生物多樣性,加上土地本身所擁有的時間深度,將是所有國家公園應該面對與思考的問題,重新檢討目前的施政方向。

「國家公園」四個字的概念,其實就像百年大業,具有普世價值,保存是為了下一代薪傳,讓子子孫孫去享有並傳承下去。認識與尊重文化多樣性,才能保護文化多樣性,將視野擴大到國家公園之外,跨越國界思考,更能全面性的與各方接軌,讓國家公園超越保育層次,深化提昇。

研討會現場交流討論,收穫良多。(李沂達攝)。
研討會現場交流討論,收穫良多(李沂達攝)。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