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洪佳如、許萓琁
圖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
源頭減塑,正視海洋廢棄垃圾問題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墾管處)、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及臺灣珊瑚礁學會,為向國人積極推動正確的海洋保育觀念,每年於珊瑚產卵季節,攜手合作辦理一系列珊瑚保育活動,今(108)年珊瑚礁生態保育週系列活動主題環繞於海洋廢棄垃圾(marine debris),全球海洋保育所關切的環保議題。
塑膠廢棄物不僅讓海洋生物身受其害,經年累月下來,對生態環境更是造成莫大影響。今年度為了提升國人環保減塑意識,加上園區為眾多遊客聚集地,期許藉由年度活動宣導,讓在地居民及遊客攜手共同減塑,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從源頭開始減量做起,積極達成減少廢棄物的終極目標。
專家學者呼籲減塑重要性
為了讓民眾深刻瞭解海洋現況,墾管處邀請專家學者,一同籌劃「愛海減塑,與海共生」豐富生動的海洋科普講座,深入淺出地發表海洋生態議題。4月27日(星期六)當日活動一開始,由墾管處處長李登志頒發績優志工獎項。感謝解說志工不辭辛勞接受訓練及排班進行導覽解說,大幅拉近民眾與國家公園的距離;也感謝保育志工平時辛勤清除海底岸際垃圾及外來種植物,進行環境巡查、珊瑚體檢及生物監測等工作。
緊接著,講者們帶來扎實豐富的科學新知,及海洋科學第一手的研究消息。講座開場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湯森林副主任以「珊瑚,你好嗎?」為題,談珊瑚疾病及投入未來珊瑚復育工作內容;海生館副館長陳德豪所率領的研究團隊則發現,在特定海域所採集的樣本,高達95%魚類消化道內普遍存有微型塑膠海廢,呼籲民眾,避免食用魚類內臟與重申減塑的急迫重要性。
中午休憩片刻,則觀賞由野望協會播放「鯊魚甜心」生態紀錄片,此紀錄片緣起,來自澳洲女孩麥迪森史都華勇敢守護大堡礁海域鯊魚數量與珊瑚礁生態,獲得2014年環境及保育獎,女孩無畏的行動與發聲,為人們帶來無盡省思。當日講座尾聲舉辦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攝影比賽頒獎,每幀生動照片將於4月27日至5月24日「珊盟海世、減塑共生」生態攝影展,展示於墾管處遊客中心特別展覽區,讓民眾近距離欣賞水中攝影的生動美好。
聆聽樂音、開心闖關野餐趣!
除了豐富的生態資訊外,傍晚時分,大灣遊憩區更舉辦「琴韻江湖,河海共生」海洋音樂會,以臺灣民謠「一隻鳥仔哮啾啾」揭開音樂會序幕。悠揚樂音讓參與民眾面朝大海沉浸在樂音當中,多首精彩曲目,詮釋了人們對山水自然的無限情懷,民謠古風尤其令人懷念無比。
現場更設計活潑有趣的闖關活動,依照墾丁國家公園特色,設計陸蟹、潮間帶、海洋、小鹿斑比(梅花鹿)、濕地、地質及植物等寓教於樂的豐富主題,透過遊戲互動,讓民眾得以認識涵蓋於國家公園內的在地生態、人文特色,不分年齡玩得不亦樂乎,還能集點到各社區攤位換取別出心裁的小禮物當作伴手禮,留下滿滿回憶,現場民眾踴躍參與,讓人感受無比熱忱。
今(108)年度,活動最令人驚艷的亮點,莫過於在地特色餐點的販售。過往,舉辦社區生態旅遊遊程的經驗,曾有遊客主動詢問,是否能提供簡單野餐盒,品嚐在地特色食材。這項提議激發墾管處團隊靈感,特別邀請在地社區夥伴,以恆春半島當令盛產野食,佐以在地食材組合成獨一無二的海味套餐。沙拉有鹿角菜、海木耳、野莧及小青龍等在地食材。飯糰更是利用部落人力捕來新鮮海魚,手炒魚鬆搭上天然海鹽醃製及日光曝曬的蘿蔔乾拌勻而成,每份食材均得來不易,讓遊客吃在口中的美味驚喜,成為此趟旅行難忘的回憶。
百人志工潛水淨海、海岸淨灘
墾管處每年度號召熱血志工潛水淨灘,今(108)年度除策畫豐富的講座、音樂會與闖關活動,更動員第14(恆春)海巡隊、南部分署第6岸巡隊、泡泡幫潛水中心、山海潛水中心、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墾管處同仁及保育志工、藍白潛水度假中心、新北市水中運動攝影協會等志工夥伴及在地居民約100餘人,共同協力清除海洋廢棄物,維護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
海廢問題日趨嚴重,墾管處盼望每年潛水淨海與海岸淨灘活動,能夠喚醒民眾對垃圾減量的重視,唯有將關心化為實際行動,海洋永續生態才有可能出現一線生機,改變就從當下做起,源頭減塑刻不容緩!
同場加映:國家公園影像行銷推動精進增能工作坊
為了讓各國家公園管理處夥伴貼近時代脈動,增進對社群軟體及影音軟件的認識與使用,以便將臺灣國家公園多樣性之美,適時適切地傳遞給社會大眾,內政部營建署舉辦一系列影像行銷工作坊,鼓勵國家公園同仁從手機拍攝著手,逐步熟悉剪輯、配樂等方法,未來能為國家公園說出更多更好的影像故事。
第一階段初階培力工作坊於4月25日-26日(星期四-五)進行,來自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同仁及地方社區夥伴共6位,分別成為製片、導演、編劇、企劃、攝影、後製等角色,共同討論及製作簡短影片。臺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秘書長王誠之擔任班主任角色,從「生態紀錄片入門」開講,指導學員規劃影片流程,建議運用文字書寫梳理故事邏輯,將前因後果講得清楚明白。
爾後,公共電視紀錄片編導簡毓群、中國科技大學影視設計系助理教授李佳懷、百聿數碼創意股份有限公司剪輯部經理施如芳及豐年社林鈺喬,則從製作影片的各種層面,如拍攝技巧、剪輯技術、社群行銷等面向引導學員學習與啟發。諸位亦擔任了課後群組內的專業導師,一路陪伴學員釋疑與成長。
學員們第一天下午分組進行自製影片構思,第二天上午隨即更換組員接續討論,藉由不同組別的成員研議注入的新想法,使得影片企劃更加成熟。國家公園組副組長林玲致詞時表示,期盼學員們能在此次工作坊滿載而歸,接下去尚有7月舉辦的進階增能工作坊,並於10月份的影片發表會展現學習成果,未來將美好的學習經驗傳承下去,作為臺灣環境教育推廣的新主力之一。
同場加映:《為愛出行》新書發表會
是怎樣的一種愛,讓這麼多人即便披荊斬棘,步步艱辛也要邁開步伐走,王鑫教授說:「那是一種對大自然生態的熱血熱愛。」內政部營建署網羅過往30年間,對土地有愛的前輩今人,為國家公園無私奉獻的動人故事,集結於《為愛出行Nature’s Keeper 》一書,並於今(108)年4月27日(星期六)舉辦新書發表會。當日邀請了前處長、前主任、資深解說員及社區夥伴前來分享在國家公園發生的故事。
身為國家公園幕後推手的重要成員之一王鑫教授,首先侃侃而談成立玉山國家公園前,面對新中橫開發案的爭議與拉扯,並感謝當年費驊先生大力支持。前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徐國士則講述太魯閣國家公園跟原住民劃讓土地應遵循的公平原則,以及遊客中心與辦公室選址等故事,聽得大家如癡如醉。
首任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呂登元接續分享,當時為求保護黑面琵鷺棲地而成立台江國家公園,臺南市長許添財、蘇煥智等人極力發聲維護,進而獲得鄉親支持的過往。首任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主任歐正興談及當年由下而上,政府與民間達成共識逐步創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過程。
「當初聽說墾丁國家公園要成立,我就是埋鍋造飯長期抗爭的人之一」墾丁社頂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蔡正榮語出驚人,一路從當年抗議過程,講到後續觀念轉變,發心維護童年純淨無汙染的自然環境,並跟墾管處合作發展社區生態旅遊的故事。墾丁國家公園資深解說員林瓊瑤則提到,一開始尚須耐心與民眾解釋生態保育概念,如今已能委託當地社區居民做生物資源監測調查,而監測成果亦能轉變成居民導覽解說的題材,創造在地人守護社區環境與營生共存共榮的雙贏範例。
若想知道更多國家公園成立時的精彩故事,歡迎您詳細閱覽本書,一同探尋那些臺灣最美麗的、關於人的獨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