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保育新知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大型底棲有孔蟲先期調查

作者:國家公園網站編輯小組
資料提供: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

在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境內島嶼沿岸的沙灘和附近水域,可以發現由生物殼體所組成的貝殼砂,其中除了以珊瑚骨骼及軟體動物所遺留下來的殼體碎屑以外,也可發現其中有許多俗稱為「星砂」的小殼體。

這些主要是大型底棲性有孔蟲(foraminifera)的殼體。這些肉眼看起來有著星星形狀的細沙,如果使用放大鏡或顯微鏡來觀察,便能發現這類生物的外殼有著複雜精巧的結構,透過顯微照相技術放大之後所呈現的細節非常吸睛,這樣特殊精美的結構,是許多建築與設計的靈感來源,詳究其生活史的過程,更是帶人領會海洋科學奧妙的「引路磚」。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海管處)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調查團隊,調查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境內的大型底棲有孔蟲的種類組成與分布,以科普推廣為主要目標,進行有孔蟲的採集、鑑定、拍攝與描述當地常見及重要的有孔蟲物種。

除了能夠讓民眾初步了解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中的有孔蟲種類,海管處也運用調查成果為題材,製作手札作為推廣本主題的媒介,這些資料不但是未來研究調查的基礎,也是地質與生態環境教育的重要資訊。

這個計畫進行了數次的野外調查與採樣工作,在34 個地點取得貝殼砂樣本、2 個地點採集了行固著生活的大型有孔蟲,另在東嶼坪嶼海岸採得灘岩標本 1 件。調查範圍包括潮間帶、潮下帶與附近海域,涵蓋了各類大型底棲性有孔蟲的棲地範圍。

調查結果顯示,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海灘砂以具有棘刺狀,俗稱星砂的 Calcarina 屬與 Baculogypsina 屬的有孔蟲,及呈現透鏡體外觀的Amphistegina屬有孔蟲為主要組成,海域樣本則另有許多灘砂中未見與紅藻共生而呈現紅色外觀 Peneroplis 屬種類。

透過這次的調查研究,關於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範圍內的有孔蟲種類與分布有了初步的輪廓,未來將以這些成果為基石,逐步建立澎湖南方四島有孔蟲相關的知識與觀察指引,期能成為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在生態保育的重點與海洋環境教育活動的另一篇章。

由有孔蟲殼體堆積而成的貝殼砂攤—西吉嶼沙溝塔海岸(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由有孔蟲殼體堆積而成的貝殼砂攤—西吉嶼沙溝塔海岸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東嶼坪與潮下帶的貝殼砂(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東嶼坪與潮下帶的貝殼砂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有孔蟲活體標本光學顯微拍攝照片(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有孔蟲活體標本光學顯微拍攝照片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