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保育新知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墾丁國家公園秋季過境猛禽族群調查計畫

作者:國家公園網站編輯小組
資料提供: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

墾丁地區為臺灣調查猛禽秋季南遷之重要地點,自民國78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以下簡稱墾管處)委託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已執行了超過 30年的遷徙猛禽監測調查,並奠定了東亞地區長期以來最穩定的遷徙猛禽地面監測,為東亞遷徙猛禽研究提供重要的背景資料。

調查的執行方式為每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於墾丁國家公園內社頂自然公園凌霄亭,由 2名調查人員手持10x42雙筒望遠鏡掃視四周空域,使用計數器計算所有猛禽物種與數量。調查時間以赤腹鷹及灰面鵟鷹的遷徙狀況為主,自上午05:00或05:30調查至12:00(過境高峰日彈性延長至15:00)。

主要調查赤腹鷹及灰面鵟鷹出海遷徙的「起鷹」現象,9月份以赤腹鷹為主,10月份則是灰面鵟鷹。而起鷹時間多半是灰面鵟鷹早晨5-7點啟航,赤腹鷹則是早晨6-8點為數量最高峰。

使用的紀錄表格是墾管處提供的「墾丁國家公園過境猛禽調查紀錄表」,搭配參考北美遷徙猛禽學會長期監測所採用表格所製作的逐時紀錄表,記錄每筆猛禽之過境時間、種類,數量、來向、去向、飛行高度、飛行方式,以及每小時之天氣條件如雲層覆蓋度、溫度、風向、風速、能見度,和每小時各種猛禽數量等項目。

109年的秋季調查總共進行了61日(419.17小時),記錄留棲性猛禽6種27隻,遷徙性猛禽 13種371,595隻。主要過境物種赤腹鷹270,669隻,灰面鵟鷹100,362隻,2者皆為歷年調查以來的數量新高。

以民國93年的調查為基準,進行數量分析趨勢的話,93-104年赤腹鷹的調查數量為減少,104-109年為增加;灰面鵟鷹調查數量除了98-104年持平並略微減少以外,整體呈上升趨勢。

由於赤腹鷹和灰面鵟鷹的過境數量近年呈現上升趨勢,且近4年鮮少受到颱風影響,研判可能是導致109年度數量大幅增加的因素。

但考量到臺灣東方外海受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加上兩者各有大量出現在主要過境期的後段,與國內各地觀察紀錄缺乏關聯性,也不排除其他遷徙族群因外部因子進入臺灣導致數量增加。而驗證此假說仍需要從更大尺度的角度,觀察東亞海洋遷徙線上日本至臺灣近海的天氣條件變化對遷徙路徑的影響。

每年鷹季,墾管處皆會在週六日及國定假日安排解說志工及社區解說人員引領遊客觀看猛禽過境,並進行相關生態解說。定點賞鷹解說: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週六日及國定假日)早上07:00~10:00 於社頂自然公園凌宵亭;10月初至10月中旬(週六日及國定假日)下午15:30~17:30於滿州山頂橋周遭,歡迎大家來體驗一年一度的自然饗宴。

猛禽們出海遷徙的「起鷹」景色(墾丁國家公園提供)
猛禽們出海遷徙的「起鷹」景色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社頂凌霄亭上的過境猛禽調查成果於現場呈現(墾丁國家公園提供)
社頂凌霄亭上的過境猛禽調查成果於現場呈現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