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公園網站編輯小組
資料提供: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
民國98年開始,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墾管處)進行社區物種監測調查,主因之一是當地擔任社區生態旅遊的解說員,在科學知識方面的素養尚不足夠,雖然能將在地故事說得很動聽,卻對生物多樣性不甚了解。
再來是依循國際趨勢,邀請社區夥伴一同加入物種監測工作,了解在地特定物種與棲息地之間的相互作用,以作為管理處後續經營管理的參考。
最初是由外聘的專家學者和墾管處同仁一同輔導社區居民,但隨著時間演變,專家學者無法長期陪伴居民調查,目前是由墾管處同仁近距離輔導的方式進行,共有5個社區參與不同的物種監測。
今天介紹的是由3個社區分別進行的蝴蝶穿越線調查,2人一組,一人觀察蝴蝶和鑑別種類以及一人紀錄。每個禮拜徒步調查一次,按照天候情形,大約是3-4小時一趟。調查路線分別為社頂1.6公里、欖仁溪1.6公里、南仁山2.1公里。
每個禮拜調查,為得是累積基礎資料量,並在歲末年終進行資料分析,查看整年度的數據變化。例如,每年在南仁山都有1.3-1.4萬隻蝴蝶現蹤,然而108年卻只有8千多隻,分析資料後推測,可能是除草時不小心割掉了太多蜜源植物,以至於影響蝴蝶活動。調整過後,109年數值又重新回歸至1.3萬隻。
很多參與的解說員,原本一隻蝴蝶都不認識,隨著計畫演進,至少練就了短短幾秒即可分辨出蝴蝶的科屬或種,進步相當的大。而且他們調查時,會隨手帶著圖鑑翻閱,以求能準確判斷。實在判斷不來,只要拍下照片傳至Line群組,墾管處輔導的同仁也會協助解答。每個月定期開會溝通討論,看大家有沒有不懂的地方。
如此一來,不只墾管處與社區夥伴之間的關係緊密,解說員更可將調查成果運用在帶隊解說上面。加入監測的人員向心力很強,一做就是好多年,除非年紀大視力變弱,才會考慮遞補新人,目前也是由資深帶新人的方式,將審慎調查的精神傳承下去。
不只是培養社區夥伴做科學調查,同時也要確保資料的正確性,墾管處不只專門訓練特定人員輸入資料,也花了很多時間導正居民做調查的心態。搭配2人一組,除了需要鑑別和記錄以外,也有讓2人相互扶持、監督的意涵。尤其,有些人曾是所謂獵人,意即會利用當地生物資源的人,若能讓他們感受到生物監測的意義,想必會為保護環境增添更有力的幫手。
事實上就發生好幾次,社區居民路過,看到有人用網子補蝴蝶,便上前詢問對方有沒有跟墾管處提出採集申請,主動通報管處同仁處理。這種主動愛護環境的心意,正是墾管處推動社區夥伴關係計畫最大的收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