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保育新知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蛙底叨位?台江國家公園外來入侵種亞洲錦蛙族群抑制工作

作者: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資料提供: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

為拼上台江國家公園兩棲爬蟲動物的一片拼圖,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台江處)107年辦理園區陸域兩棲爬蟲類基礎調查,記錄到過去園區內未曾發現之新紀錄種,卻也是外來入侵種的亞洲錦蛙。

亞洲錦蛙是臺灣蛙類的新住民之一,原本分布在東南亞及中國華南地區,最早於87年在高雄鳳山水庫一帶被記錄,但現今族群已在臺灣西半部擴散,北起雲林水林,南至屏東恆春一帶皆有分布。亞洲錦蛙對環境的適應力強,前肢指端膨大,能攀爬於樹上,後肢善於掘土,可躲藏於土中,遇敵害時皮膚能分泌黏液,因黏液中具有蟾蜍鹼成分,捕食者不喜捕食;其繁殖力驚人,雌蛙一次能產下5,000顆以上的卵粒,蝌蚪發育速度快,約3週即可變態成小蛙離開水域,族群拓殖到新環境後容易快速成長,是一個強勢的外來入侵種。

為掌握外來種防治先機,108年台江處即委託兩棲類專家陳清旗先生進行監測移除,一開始以107年記錄到亞洲錦蛙的城西防風林為主要移除工作區域,惟移除過程中並未發現有明顯的亞洲錦蛙繁殖水域,且城西防風林內的環境相當複雜,加上亞洲錦蛙可爬樹也可躲在土裡,一身咖啡色的皮衣,像在跟工作人員玩躲貓貓般,找尋過程相當辛苦。

經過一年多的監測及移除經驗,陳清旗先生發現以城西防風林旁的防汛道路及自行車道做為固定的移除路徑,可能是相較進入防風林內更有效率的移除方法,除了較容易發現亞洲錦蛙個體之外,也能捕捉到較多量的雌蛙,對於抑制族群的成長是較有效的移除策略。

因此,109-111年即以該防汛道路及自行車道為主要移除區域進行移除工作,109年於此區域移除1,157隻,110年移除1,141隻,111年移除963隻;3年所移除的個體中,均以亞成體的比例最高。雖然可見移除數量逐年減少,卻仍未達明顯程度;在雄蛙、雌蛙及亞成蛙的比例分配上,不同年度之間的狀況也無明顯差異,尚無法判斷這3年的移除工作是否已有抑制或降低亞洲錦蛙族群的成效,仍需持續進行移除工作,並同時進行評估。

由於濱海一帶的棲地環境極為相似,防風林帶沿著海岸綿延連續,故早期在城西防風林一帶發現有亞洲錦蛙的蹤跡時,即推測四草一帶的防風林也有很高的亞洲錦蛙分布機率,108-111年除進行移除工作外,也持續監測四草一帶亞洲錦蛙分布高風險區域。雖然108年已在位於四草的台江處發現亞洲錦蛙,心懷忐忑的持續在周緣進行監測,不希望發生的事還是發生了,111年的監測發現從鹿耳門溪口南岸至台江處一帶都有亞洲錦蛙的族群分布,且可能已建立穩定的繁殖族群。

目前以台江國家公園內亞洲錦蛙亞成體比例之高,推測其可能仍處於族群快速成長階段,台江處將持續執行抑制及移除工作並評估成效。除此之外,預防重於治療,教育及宣導民眾體認與思考外來種一旦入侵臺灣生態,我們所要付出的代價,而預防外來種一事如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也是外來種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環。我們相信,保育工作在長期奮戰之下,必有所獲!

亞洲錦蛙善掘土,可躲藏於土中,在防風林中要找到牠,敏銳的觀察力不可少(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陳清旗攝)
亞洲錦蛙善掘土,可躲藏於土中,在防風林中要找到牠,
敏銳的觀察力不可少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陳清旗攝)
以城西防風林旁的防汛道路及自行車道做為移除亞洲錦蛙的固定路徑(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以城西防風林旁的防汛道路及自行車道做為移除亞洲錦蛙的固定路徑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教育及宣導民眾外來入侵種亞洲錦蛙防治之保育工作(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教育及宣導民眾外來入侵種亞洲錦蛙防治之保育工作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