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臺灣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鄭宇軒
照片提供: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位於高雄市西南邊陲,西臨臺灣海峽,涵蓋壽山、半屏山及龜山等區域,擁有獨特的地質-高位珊瑚礁地形,加上濕暖的海洋氣候,成就了豐富的熱帶及亞熱帶植物資源與生態,還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因為曾經是軍事管制區,保留了原始的自然風貌,年代再往前推進,壽山地區還留有特有的史前貝塚遺跡、旗後山及鳳山縣舊址的歷史遺跡。
以上都是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特別的地方,其中最特別的是自然公園內的高位珊瑚礁地形,以壽山為例,壽山的地質層呈現三明治形堆疊,從下到上可分為「古亭坑層」、「高雄石灰岩」、「崎腳層」、「壽山石灰岩」、「現代沖積層」5種地層。地層主體為最底下的古亭坑層及高雄石灰岩,古亭坑層大約在180萬至300萬年前形成,由青灰色泥岩組成,化石成分多有孔蟲及石灰藻;高雄石灰岩大約在120萬年形成,此時海底已生長大量珊瑚礁,至犄腳層時期珊瑚礁被大量泥沙覆蓋,直到壽山石灰岩時期因為板塊上升,產生大量皺摺,海底逐漸上升,隆起為山地。
中山大學生物系張學文教授曾說:「壽山不光是活的地理教室,也可說是活的自然課本。」此言不假,壽山的珊瑚礁石灰岩邊坡,至今仍有地層滑動現象。除此之外,珊瑚礁石灰岩經過地質演變後,再經風化、侵蝕及雨水沖刷,使國家自然公園內隨處可見裸露嶙峋銳利的礁石、峽谷、斷崖及深穴,並且形成石灰岩洞景觀,洞中有發育鐘乳石、石筍、石柱等臺灣罕見景觀,讓人不禁讚嘆大自然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