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愛戀公園誌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野生動物生存之道--陽明山國家公園微型生態廊道

資料提供: 內政部營建署
本文為內政部營建署107年12月出版「為愛出行」書稿節錄P142-P149

陽明山國家公園微型生態廊道(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陽明山國家公園微型生態廊道
(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平均每年有1,000多隻野生動物在陽明山遭路殺,怎麼幫助牠們避開危險,找到平安回家的路,是人類應負的責任,「生態廊道」也許正是野生動物的生存之道……

半夜1點多,1隻保育類特亞種白鼻心,從1座位於陽明山地區巴拉卡公路下方的水泥通道緩緩前進,不知有意或無意,白鼻心抬頭看了一眼設於廊道出口處上方的攝影機,表情一愣,隨即低頭走出廊道。

另一頭,幾隻長相近似老鼠的鼩鼱,捱著廊道邊緣,正準備通過。牠們的視力不好,但觸覺和嗅覺卻極為敏銳,通常都是整個家族集體行動,行走時1隻銜著另1隻的尾巴列隊蜿蜒前進。

這是從廊道入口處裝設的紅外線感應錄影機中,擷取下來的紀錄影片。這座地下通道,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特別為該地區小型動物所籌建的。

 地下穿越道保障小動物安全過馬路

這樣的微型動物地下穿越廊道,整個陽明山國家公園裡設有5處,多年來,肩負著減少動物因誤上馬路被車撞擊而陳屍公路上「路殺」(road kill)事件的重責大任。

現任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六孔管理站主任黃光瀛,是構築這5座微型動物生態廊道重要推手,在國內首開先例,這項構想更啟發國人對野生動物生存權益的重視。

民國79年,黃光瀛在美國密西根州留學期間,曾跟隨教授做當地動物路殺研究發現,每年有4,000隻鹿被汽車撞死案例,其他未報案的小型動物如刺蝟、浣熊等,更不知凡幾。該州保險公司甚至提供「野生動物碰撞險」給駕駛人,投保後若撞到鹿,保險公司會針對汽車所受撞擊損失給予理賠,法律更明文規定,駕駛人撞鹿致死後若報案,還可以由駕駛人帶回動物遺體。

民國81年他從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取得漁業及野生動物學碩士學位返國後,因緣際會進入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工作,因為在美求學的研究經歷,加上他曾就讀中興大學森林系和獸醫系,及後來臺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博士的學歷背景,民國84年開始,黃光瀛著手在園區內展開生態監測調查,至民國95年長達12年間,在他鎖定研究調查的48公里道路、14個路段上,共拾獲13,000筆以上遭車輛輾過的動物遺骸,亦即平均每年至少有上千隻野生動物命喪輪下。

 動物路殺的熱點、熱時、熱種

形體還算完整的動物被製成標本,展示於陽明山國家公園菁山自然中心,一雙雙凝結的眼神彷彿無奈的訴說著牠們的故事,其餘多數動物屍體,則被送進冰櫃以零下30度保存,提供學者做DNA 分析,做動物親緣研究等等。「特有生物中心、臺大、臺師大的學者專家利用過,不必到野外捕捉。」黃光瀛說。

黃光瀛說,這些動物遭致路殺並非隨機發生,而是可以歸類出幾個特點。

1:「熱點」,人類因為經濟開發因素,開闢各種道路便利運輸,有些道路會經過野生動物棲息地,導致棲地被切割零碎化,而野生動物為了繁殖、遷移、覓食、尋找水源等因素,不得不從人類構築的道路穿越,而慘遭輾斃。

棲地零碎化的結果,將影響物種數量、族群間基因交流,及繁殖與存亡率。

黃光瀛指出,全臺灣土地面積36,000平方公里,現有公路不包括林道、產業道路、臨時便道等將近30,000公里,換算下來,臺灣每百平方公里道路長80公里,比先進國家更為密集,野生動物棲地零碎化可見一斑。

2:「熱時」,即動物最常經過道路的時段,例如繁殖季節,或1天內好發時段,白天或黑夜等。

3:「熱種」,即哪些動物經過?例如陽明山上的白鼻心、穿山甲,屏東的陸蟹,高速公路上紫斑蝶遷徙等。

黃光瀛說,這些動物遭致路殺並非隨機發生,而是可以歸類出幾個特點。

根據交通部統計,臺北市是全國每公里道路汽車數最高、道路密度第2高的縣市,陽明山雖然不是臺北市交通網密度最高的地區,但卻是鄰近地區民眾重要的觀光休憩場所,且園區內幾條道路連結臺北市及北海岸地區,交通流量相當可觀。

澳洲政府進行道路封閉讓紅蟹能安全來回棲息地與生殖地(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澳洲政府進行道路封閉
讓紅蟹能安全來回棲息地與生殖地
(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人為協助野生動物遷徙、繁殖

文化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怡惠博士指出,針對減少道路上動物路殺熱點,國際上一般較常採用幾種方法:

1:「進行道路封閉」,例如澳洲政府每年會在該國聖誕島紅蟹生殖遷移季開始時,針對某些道路進行交通管制並封閉道路,讓紅蟹能安全來回棲息地與生殖地。

梭德氏赤蛙(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梭德氏赤蛙
(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2:「是採用人為協助動物過馬路」,例如新竹大山背地區的「幫梭德氏赤蛙過馬路」活動,每年新竹荒野協會會號召志工,在10、11兩個月梭德氏赤蛙進行產卵遷移的夜間,以人力方式協助成蛙安全抵達溪流或返回森林,減少其在路上逗留時間。

以上2種方法係針對生殖季短且大量生殖遷移活動的個體物種,可在特定時間進行,無法長期採用。

「當心青蛙告示牌」提醒民眾此處有青蛙出沒請留意四周(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當心青蛙告示牌」提醒民眾
此處有青蛙出沒請留意四周
(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第3種減緩路殺的方式,是改良道路及路邊硬體設施,例如在路旁設立警告標誌及警語,或在路上設立減速帶及減速路脊(speed bump line),提醒或迫使駕駛人降低車速,減低野生動物穿越馬路時路殺機率。

建造動物廊道與路邊引導式圍籬,可防止動物移動到道路上,並引導動物進入天橋式(overpass) 或地下式(underpass) 通道,增加動物利用機率,減少因誤闖地面車道發生車禍。另方面,動物廊道更有連接被隔離棲地間動物遷移及基因交流功能。

 道路生態學漸成顯學

陳怡惠表示,許多研究顯示,高路殺率造成的高死亡率,會造成動物族群量明顯下降,降低族群遺傳多樣性及族群間的遺傳交流,甚至增加族群或物種的滅絕風險。因此,減少路殺已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課題之一,進而衍生出1門「道路生態學」的新學問。

紮實的研究基礎,讓黃光瀛歸納出陽明山動物意外事故發生頻率最高,位於縣道101甲及台2甲陽金公路上的5處熱點,他仿效密西根州政府自然資源管理局的作法,規劃建造微型動物生態廊道,並於民國93年8月完工啟用。

生態廊道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景觀生態學家佛曼博士(Dr. R. T. Forman) 所提出,他認為,因應都市發展,人類不得已需將整個環境切割成數個小區塊,因此有必要在區塊之間為當地野生動物量身訂做,建立有效的生態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除了避免動物「路殺」外,還可提供生物棲息、遷移、覓食、求偶、及基因交流的機會,以提升環境豐富度,有助生物的多樣性(bio diversity)。

黃光瀛以野生動物的角度出發,構思廊道的設置方式,利用誘導網循循善「騙」,將動物從森林裡騙入這條廊道,並從中學會使用廊道,達成小動物們穿越道路的目的。

讓喜歡挖洞的穿山甲無功而返導引動物進入通道中(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讓喜歡挖洞的穿山甲無功而返
導引動物進入通道中
(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以動物角度規劃 循循善「騙」

「許多野生動物為了生存,天生就懂得走路要靠『邊』走,誘導網就是利用牠們沿著邊緣行進的習性,仿喇叭形狀由寬變窄銜接廊道出口,導引動物進入通道中,」同時,防護網上下方因應不同物種習性稍作改變,例如上方將防護網以135度傾斜角度反摺,讓小動物無法攀爬,下方則將防護網深埋入地下10公分,讓喜歡挖洞的穿山甲無功而返,改走「正道」。

這5條生態廊道,長寬各為60公分,廊道內仿岩石做成可以增加阻力的粗糙表面,以利各種爬蟲或兩棲類,而為防止通道因颳風下雨導致植被淤塞或淹水,特別與道路兩旁的山溝成立體交叉方式建造,讓山溝從廊道下方以U 型方式穿越。

廊道一端出口處架設紅外線感應照相機及錄影監視系統,陽管處保育研究課技佐潘昱光說,該處每年會派員對廊道進行清淤,以保持廊道暢通,根據影像資料統計,迄今已有24種數量超過17,000多隻次野生動物利用通過,物種中不乏保育類動物如穿山甲、白鼻心、麝香貓、雨傘節、龜殼花及眼鏡蛇等。

黃光瀛說,興建當年為了不影響道路交通,還特別採用預鑄方式先行做好水泥管,施工時於現場一段段快速接上,工程期極短,絲毫不影響用路人的便利。他記得,當年廊道竣工時還發生一段趣事,陽管處收到臺北市政府公文表示,要對該工程徵收道路工程設施受益費,「其實這項工程最大的受益者,是陽明山的野生動物,經過陽管處的說明,市政府因而免徵。」

根據黃光瀛調查統計,從動物地下涵洞啟用後,有效減少動物路殺近百分之35,如此顯著績效,當年曾引起政府重視,民國95年在陽明山召開第一屆道路生態研究工作坊,探討生態廊道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與成果。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