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愛戀公園誌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莫讓青山蒙塵 綠水斷流--搶救太魯閣峽谷天下絕景

資料提供: 內政部營建署
本文為內政部營建署107年12月出版「為愛出行」書稿節錄P192-P202

 不能讓立霧溪重蹈覆轍

光復前後,臺灣的電力開發以水力為主。當時,東部發電主力並非立霧溪,而是木瓜 溪,流域中有多座水力電廠。民國40年代,還興建了1條跨越中央山脈能高山鞍部的東西線輸電線路,將東部電廠所發的電輸送到西部,供戰後初期臺灣重建和經濟發展之用。當時的臺電機電處長,日後的行政院長孫運璿,還多次勘查此線。

木瓜溪水力開發的同時,臺電針對立霧溪水力發電展開評估規劃,民國68年進行施工準備工程,包括地形測量、地質調查及探查孔開挖,並開闢施工道路、橋梁等先期工程。

這項水力發電計畫,預定攔截立霧溪溪水,設置谷園、溪畔2座水力發電廠,其中谷園電廠準備在立霧溪上游各支流處設壩取水,再將溪水送至設在谷園的地下電廠發電。溪畔電廠則是將上游谷園電廠發電後排放的尾水再次利用,匯集陶塞溪等溪水到谷園發電後,尾水再送至溪畔電廠發電,再以壓力隧道送至位於溪畔的地下電廠發電。

對臺電而言,這是因應石油危機、開發自產能源的積極作為。當時,並無環境影響評估法,也未考慮此舉對太魯閣景觀的危害。

王鑫教授回憶,民國71年,有位媒體記者到中橫一帶爬山,由臺電施工便道進入,發現白楊瀑布,得知臺電準備將瀑布的水截流發電,便在報端發表文章,這才引起社會注意。特別是,民國71年5月,行政院通過「觀光資源開發計畫」指定2年內完成玉山、陽明山、太魯閣等國家公園規劃。學者專家和主管國家公園的內政部營建署隨即反應,認為臺電必須暫緩工程,避免影響擴大。

任內大力推動國家公園設置的前營建署長張隆盛表示,日治時期的「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範圍遼闊,其中包含木瓜溪流域。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時,將木瓜溪劃出範圍外,就是因為木瓜溪已經被各種發電設施占據、溪水截流,景觀品質不具國家公園資格。「我們不能讓立霧溪重蹈覆轍。」張隆盛這麼說。

 經營之神要蓋水泥廠

另一方面,台塑關係企業計畫在花蓮秀林鄉崇德地區興建水泥廠,大約從民國70年開始,以「生活補助費及轉業費」名目,付費與居民簽訂「山胞將山地保留地權利拋棄讓與建廠契約書」。總投資額達新臺幣218億元的崇德水泥廠案,也已獲行政院工業用地複勘小組同意。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第1任處長徐國士形容,當時秀林一帶市況突然熱鬧起來。「訂金收了,原住民拿到錢很高興,買了摩托車跑來跑去。」

眼看開發在即,時任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的臺大地質系教授張石角,針對「基隆河截彎取直」、「三仙臺景觀拱橋」,以及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的2項開發工程,這些與國土開發有關的議題,寫了封信給政務委員李國鼎,李國鼎把信轉給王永慶,王永慶也回了信,告訴張石角,表示台塑很注重環保,不會在國家公園大門口做1個有污染的工業區。王永慶的回信,不久後也在報端披露。但張石角認為,成立國家公園,是經濟發展到一個程度,行有餘力,想要親近自然,保護自然,那些屬於經濟發展的工商設施,應該要和講求環境品質的國家公園適當的分化。「離則雙美、合則兩傷。」張石角這麼說。於是他在中國時報發表「待青山蒙塵,綠水斷流,則太魯閣休矣。」青山蒙塵指的是崇德水泥廠,綠水斷流則是指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

張、王兩人在媒體談論的太魯閣國家公園開發案,雖然停留在各自表述,沒有交集的狀態。但社會大眾和政府主管部門都注意到這個議題。民國72年7月23日,主管國家公園的內政部長林洋港、主管電力和工業開發的經濟部長趙耀東,以及政務委員費驊、立法委員謝深山、郭榮宗等人,親赴太魯閣峽谷實地勘查。

「張隆盛很有想法,視野開闊,願意花時間和各類人士打交道。學者專家、文化界、 媒體界人士,他都帶著到處去看。」王鑫認為,促成這場罕見的現場勘查,張隆盛出力甚多。

民國70年,張隆盛受命擔任由營建司升格的營建署第1任署長,國家公園業務由營建署主辦。民國6、70年代的臺灣,國家公園仍是個陌生的議題。當時的政務委員中,費驊理解較多也最支持,另1位政務委員張豐緒,長期推動自然保育,理念和國家公園契合,也是張隆盛請益的對象。透過張豐緒,張隆盛和保育界互動緊密。

太魯閣國家公園(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太魯閣國家公園
(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兩位部長親赴現場勘查

民國70年代,成長於戰後的一波青壯學者陸續學成歸國,投入各方面快速成長的臺灣社會。國家公園的出現,讓環境保護、文化資產保護、動植物生態保育各方面的學者專家有了共同的關注焦點。觀念新穎的媒體、文化界人士,也對國家公園寄予厚望。張隆盛海納百川、積極任事的風格,獲得這些進步人士的支持。「張隆盛把國家公園做起來,個人際遇的因素有一些,時代背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個人特質。」王鑫這麼說。

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2大開發案爭議一出,學者專家和輿論界傾向暫停開發,正是張隆盛長期經營的成果。而2位部長赴現場勘查,同樣是保育觀念逐漸萌芽的時代背景,以及費驊、張豐緒等政務委員信賴張隆盛,努力促成所致。

那一次勘查,許文龍前署長是承辦人,他記得,2位部長、政務委員、張隆盛署長之外,還有臺電高層陪同。王鑫、張石角、呂光洋、林曜松、徐國士等學界人士則隨行,為大家介紹太魯閣特色。

王鑫回憶,他和經濟部趙耀東部長坐得近,車輛在崇德附近的蘇花公路上避車,只見路旁一堆堆開採出來的石頭,趙耀東納悶,這種地方怎麼能開礦。王鑫立刻趨前說明:「依據礦業法,國家重要道路,150公尺之內,不得設礦,」趙回應,這很好啊,應該這麼做。王鑫補充:「部長,這句話沒結束,逗點後面還有1句,未經該管機關或土地所有人及土地占有人同意。」趙耀東搖頭不語。

同行的植物學家,後來任太管處處長的徐國士也表示,崇德水泥廠離主要道路太近,開礦很容易危及公路安全。「還沒正式開採,已經有礦石滾到馬路上,就在崇德車站附近。」徐國士回憶。

王鑫解釋,民國70年代,臺灣的礦業主管機關是省政府建設廳下屬的礦務局,為省級事業單位,這樣的層級,很難擋得住地方民代壓力。礦業法更是大開方便之門,只要主管機關和土地占有人同意,等於全無限制。

一行人在距離閣口5公里左右的溪畔壩聚集,交換意見,然後就在溪畔由2位部長發表聲明。經濟部長趙耀東認為,應以國家公園為重,避免過度開發;內政部林洋港部長則表示,東部地區長期缺乏電力、工業,應以資源開發為優先。

太魯閣峽谷的命運在開發和保育之間拉鋸擺盪(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太魯閣峽谷的命運在開發和保育之間拉鋸擺盪
(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在保育與開發間拉鋸

民國72年7月的會勘後,8月4日,政務委員費驊主持「山坡地水土保持、集水區保護及山區道路品質維護檢討報告」指出,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地附近景觀破壞甚鉅,多座礦場破壞天然景觀,影響公路安全。建議成立專案小組,督辦太魯閣所面臨的問題。

中國時報記者李雅卿8月5日發表特稿,表示,行政院4日討論山坡開發和保育的問題,主管經建的首長贊成保育,主管生態的首長卻主張開發。她以太魯閣為例,林洋港部長主張太魯閣一帶石灰石、大理石質量均佳,現有數10個礦區存在較國家公園更早,不宜過分擴張國家公園範圍。經濟部長趙耀東則指出,環境景觀的保護、山坡林地的保育應予以重視。他表示,對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內怎麼會發出這麼多的採礦執照,有必要予以調查。

看來,太魯閣峽谷的命運,仍在開發和保育之間拉鋸擺盪。

民國72年9月17日,環境影響評估法在行政院審議會中遭封殺,暫以方案方式實施,根據施行經驗,檢討後再立法。

保育派看似受挫,但輿論壓力讓政院決定,以行政命令要求,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和崇德水泥工業區,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直到民國83年環境影響評估法立法施行,10餘年間許多重大開發案的環境影響評估,依據的法源都是「加強推動環境影響評估方案」。

避免太魯閣峽谷景觀遭劫,營建署仍持續努力。許文龍表示,當時臺電和台塑都已經投入資金人力,甚至完成了部分工程,要這2家公司回頭很難,內政部於是想到訴諸公正的第3者,內政部於是找外國專家來評定太魯閣峽谷適不適合開發。

邀請賓大景觀建築研究所教授瑪哈(Ian McHarg)
來臺,他是國際知名生態規劃大師(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邀請賓大景觀建築研究所教授瑪哈(Ian McHarg)
來臺,他是國際知名生態規劃大師
(圖片摘錄「為愛出行」)

 太魯閣應為國家聖地

恰好,民國72年,取得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藝術學院景觀建築碩士的郭瓊瑩返臺,任營建署國家公園組技士。賓大景觀建築研究所教授瑪哈(Ian McHarg)是國際知名生態規劃大師、白宮生態顧問,郭瓊瑩是他的學生,張隆盛則修過他的課,對他頗為景仰。於是張隆盛請郭瓊瑩聯繫,邀請瑪哈來臺訪問。

72年12月29日,瑪哈抵臺,展開一連串行程,拜訪內政部長、經濟部長、臺電董事長、台塑董事長、衛生署環保局長,以及行政院孫運璿院長。勘查了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東北角海岸、木瓜溪電廠、崇德工業區等地。73年1月17日離臺返美。郭瓊瑩全程陪同擔任翻譯。

「他對太魯閣峽谷簡直驚為天人,完全不瞭解怎麼會想要在那裡蓋電廠、挖水泥礦。」郭瓊瑩表示,1960年代,瑪哈寫了1本,Design With Nature,堪稱景觀規劃聖經,認為一切規劃開始之前,應該要理解土地的紋理,整合動植物、水文、氣象、史蹟種種研究,傾聽自然的聲音,才能進行規劃。概念就是「道法自然」。

他肯定太魯閣峽谷的景觀價值,甚至認為,應該視太魯閣為國家聖地或國際級的觀光資源。採礦或開發電力都不適宜。他進一步建議,政府應該透過調查研究,理解國土環境和資源,才能避免未來土地開發時,產生衝突,做出錯誤判斷。

郭瓊瑩記得,這位大師很紳士,永遠衣著整齊,每天工作結束回到飯店,一定會問郭瓊瑩等人「我今天的工作有沒有符合你們的期待?」然而,和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會面,卻並非愉快。

民國73年1月7日,瑪哈赴台塑公司與王永慶見面,他表示,王董事長是成功的企業家,可以像美國的洛克斐勒成立基金會投入慈善、環保等工作。王永慶未置可否,談起崇德水泥廠時則是國臺語併用,口若懸河,激動處用詞用語毫無避忌,郭瓊瑩根本不能翻譯。

1月18日,瑪哈剛離臺,台塑集團舉行記者會,表達水泥廠由西部移往東部是必然的趨勢。台塑已經蒐集國外水泥廠先進的開採及防污處理資訊,未來會引進崇德水泥廠,並對營建署找國外專家指點台塑投資計畫不表認同。隔天聯合報記者周玉蔻隨即致電瑪哈,瑪哈仍堅持經濟開發應兼顧自然景觀。周玉蔻轉述瑪哈談話表示,他和王永慶會面當天,大部分時間都是王永慶在講話,「而且王先生說的是中國話」,他不但無法瞭解王永慶的意思,也沒有機會完全表達自己的意見。

「非常可惜,瑪哈提供了很多好觀念,王永慶聽不進去。」郭瓊瑩這麼說。

在各界都認為太魯閣峽谷之美應該好好維護之際,73年12月,臺電為期1年所做的環境影響評估發布,認為水力發電對太魯閣景觀及生態的影響輕微,申請復工。就是這份報告,打了太魯閣勉強及格的68分,讓張石角教授忍不住發文回應。

多年後,張石角受訪時表示,當時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劉慶男組長和他聯繫,希望他針對臺電的環境影響評估發表意見。張石角仔細看完報告,花了1個月時間寫出1份評述。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