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整理
陽明山國家公園由於鄰近都會區、交通便利,加以人文薈萃、景觀多樣,民眾的利用度一向極高,也因此,蔡佰祿處長表示,除將繼續致力服務品質提昇外,未來在經營管理上,還會盡力求取生態、旅遊與當地社區間的和諧發展。
蔡處長首先談及國家公園內的一些必要措施,往往還是會對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應當積極尋求改善空間,他舉例說,去年管理處首先選定車流量較大的陽金公路及百拉卡公路,設立國內第一座動物穿越涵洞,並裝設紅外線感應照相設備進行監測,完工至今五個多月,已觀察紀錄到八種、750隻次的動物行經此處,「這樣,對於因道路建設造成生態系的切割,以及對於穿行動物造成死傷的問題,可以獲得緩解。」
此外,蔡處長說,今年度將更著重生態環境的長期監控及建立起自然資源資料庫,以為相關保育措施提供重要基礎。目前的重點監測計畫則是箭竹林更新監測、夢幻湖台灣水韭棲地監測、大屯火山群地質與岩漿活動監測等。
鑒於陽明山地區除了富於自然、人文資源外,也因時代背景的轉換被賦予不同階段的定位與期待,豐富多樣的「陽明山學」隱然成型;蔡處長表示,管理處因而開始與文化大學合作,在去年完成了初步架構,並舉行座談及研討會,現正系統性的繼續充實陽明山學資料庫。同時,希望在此基礎上,獲取當地住民認同在地文化,並進一步共同推動陽明山地區的總體營造。
在教育宣導部分,蔡處長強調,今年度將著重與學術界、民間團體、志工、媒體間建立起「環境教育夥伴關係」,共同推動相關活動;以及更計劃性的協助山區小學與區內社區進行鄉土教學、生物多樣性教育與生態旅遊等活動。另外也特別考量弱勢團體的需求,規劃親近大自然的系列活動,讓他們在親善介面的引導下,也能體驗大自然的美好。
談到與當地的互動,蔡處長首先說明,陽明山地區遠早於成立國家公園前,即陸續有人為開發,對後來因保育而備受限制的居民來說,自來抱怨抗爭不斷;蔡處長強調,「要讓居民真正體認到保育的精神,衝突才能有效化解」。此外,今年度還計劃與在地居民共同規劃生態社區的願景,並主動邀請居民與地方單位參加生態工法研習與生態社區參訪活動。對於國家公園成立前已遭占用的土地,蔡處長表示,將積極考量協調拆遷與補償救濟機制,甚至視需要啟動訴訟機制,以確保國土復育。至於若干不合時宜的法令,在保育與發展兼顧的前提下,也將適度加以調整。
與國際接軌,蔡處長認為是未來發展重點,今年度將加強在中日技術交流研討會上,向日本請益學習溫泉利用管理、社區營造、生態工法與景觀綠美化等專業。另外,今年度也計劃特別聘任國際景觀專家擔任顧問,針對區內重大建設預為評估,希望人為設施景觀也能自然融入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