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愛戀公園誌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生態旅遊:金門國家公園-古蹟保存與生態旅遊雙贏的契機

作者:朱惟君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皮箱風塵從前史

歸鄉人「光前裕後」的具體實踐,因為金門留下許多古雅的傳統聚落與閩式古建築。 蔡祖求從塵煙歷史的櫥櫃上頭取下一只黑色的大皮箱,他說:「當年我祖父到印尼做生意,帶的就是這只皮箱。」在水頭聚落的傳統合院裡,擔任金門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的蔡祖求在自家祖宅,為我們敘述那一代人遠赴海外奮鬥的艱困歷程。在從前祖母住房內,談及八二三炮戰時,一家人如何躲避流彈的經過,更讓人貼近身歷當時空間場景的驚心想像。

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30年代,金門地區大量青壯勞動力渡海遠至南洋、日本等地謀生,及至外洋發達後,往往以歸鄉為榮,並以興建宅院作為「光前裕後」的具體實踐,傾資建造大房者亦所在多有。也因此,金門地區坐落著許多古雅的傳統聚落與一千多棟閩式古建築,這些自晚清民初保留至今的民居,根據金門技術學院江柏煒副教授的研究顯示,堪稱閩南建築文化的重要基因庫;同時隨著時代推移,受到外洋殖民建築風格的影響,20世紀初開始陸續興建一百多棟極具時代特色的洋樓建築。

因戰火而封存半世紀的金門,就如此因緣際會得以同時保留下閩南、僑鄉與戰地三種文化,加上區域內獨樹一幟的自然生態環境,而於民國84年設立了「國內第一座以維護歷史文化遺產、戰役紀念為主兼具自然資源保育」的金門國家公國。


夕照聚落韶光遠

金門技術學院江柏煒副教授認為,金門堪稱閩南建築文化的重要基因庫。 院落天井裡,穿廊陽光氤氳,細細照在精緻的彩繪與浮雕上,手邊一本書,一盞茶,就能靜靜坐上一晌午。緩步行走聚落中,則可感受合院間呈「疏式佈局」在空間上的可親性,以及通風散熱、共同防禦的功能考量;而基於對祖先的敬崇,聚落遵循著「宮前祖厝後」的配置,可見家廟宗祠就位於聚落後方的制高點。

雖然金門的歷史建築在數量上及代表性上得天獨厚,近年卻因居民搬遷、維修昂貴或不符現代生活機能等,紅磚石牆的傳統合院或遭拆建為灰階調的水泥樓房,或經歲月侵蝕崩塌,金門原有的珍貴歷史地景刻正遭逢悄然替換與隱微流逝的危機。

對於「在居民權益與古蹟保存間,是否存在兩不相難的天平支點?」的提問,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積極設想「傳統民居保存結合生態旅遊」的做法。



這也正契合國際生態旅遊學會對於生態旅遊所提出的定義:「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並維護當地住民福利。」將經濟利益回饋造訪地,既是生態旅遊的重要精神內涵,也是持續推動當地保育工作的重要支撐,卻極易在推行生態旅遊的過程中遭到忽略。

金管處提出的辦法是:民宅修繕的經費全數由國家公園負擔,條件則是居民需出讓30年的地上使用權,供作遊客得以親身體驗的民宿空間。目前經此設定的傳統建築有37棟,已修復完成的26棟建築中,除部分規劃作為展示館開放參觀外,今年度並先推出18棟古厝民宿委外經營(水頭9棟、珠山3棟、瓊林3棟、另歐厝、古寧頭、山后各1棟)。

為了盡量讓聚落居民取得後續民宿的經營權,解說課黃子娟課長表示,在競標過程中,特別予以權重加分,像水頭聚落獲補助的九棟古宅中,其中七棟就由當地人標得,蔡祖求便是其一。

我相當好奇一般民眾如何應對棘手的文書處理?原來「水頭社區發展協會」在其間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蔡祖求說,協會除了積極整合居民對於聚落風貌保存的共識外,更積極協助大家進行企劃書的撰寫;而後續為促進地方的共榮發展,包括民宿早餐、床單換洗或打掃工作等還計劃由社區分組負責。

對於古宅修繕,少則數百萬、動輒上千萬的沉重負擔,這個做法確實營造了一個雙贏的局面。只是,對於古蹟保存究竟應當「修舊如新」或是「修舊如舊」這個依然爭論不休的議題,特別在傳統匠師日益凋零的情況下,當是下一階段亟思面對的課題。

【下集預告】
我們繼續跟隨作者在金門國家公園探查的腳步,看生態旅遊與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珍惜在地資源。。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