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愛戀公園誌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雪山的雪

撰文/圖片: 楊政峰

雪山  生長在亞熱帶的台灣,又沒有出國機會的人,若沒有在冬季把握濕冷鋒面來的時候上到高山,是沒有機會看到雪的。我就是這樣的人!因為經濟因素,到現在都還沒機會出國; 雖然從小喜歡大自然,可是身邊沒有會登高山的朋友,無人帶領下,沒辦法一個人上山。合歡山雖然交通方便,也得抓緊水氣充豐沛的冷氣團過境時,跟著一堆遊客「擠」上去,才有機會玩到雪,這種時機往往稍縱即逝。台灣的民眾要在本島賞雪,是要出點代價的。


  我在民國93年高考分發到雪霸國家公園,由於是高山型國家公園,我才有機會學習登山經驗。管理處各角落都有懸掛雪山、大霸尖山、聖稜線的巨幅照片,高山地區隔絕塵世,景觀秀麗脫俗,很吸引我想上山一覽勝景。民國95年,以前唸研究所的學妹任職師大生科系助理教授,他接了雪霸武陵地區的外來種植物調查,因此我終於得有機會藉支援的名義一上雪山,不過由於他們研究工作,為了早點蒐集足夠數據,因此行程排的很緊湊,兩次跟他們上山,雪山風光都是匆匆一覽便下山了;後來當年年底處裡觀光課辦了淨山活動,我在當年三次上雪山,終於能從容稍微品味雪山的美,時值十月秋季,正是巒大花楸葉子變紅的時候,三六九山莊後的白木林,紅色灌叢點綴其間,因白木林面朝東方,清晨日出時最具美感,偏黃日光斜射,映照著山坡的紅葉,一片紅霞,如夢似幻。


  雖然每到冷氣團過境,媒體都會以SNG車守候在玉山及合歡山,報導兩地的雪景。這兩個地方的雪況也成了高山是否降雪的指標,甚至成了台灣雪景的代表性景點,不過我認為那是因為這兩個地方交通比較方便,因此記者的採訪車容易到達的緣故。雪山因為登山步道坡度陡峭,攀登需較大體力,因此大部分的人不容易上山,冬季雪景的報導也少,這對雪山似乎不公平;雪山是台灣第二高峰,又有冰河遺跡,降雪量並不在其他地方之下。

雪山
  今年年初還是冬季的時候,也是我業務正忙的時候,應該是沒機會上雪山看雪景的,教會弟兄卻慫恿希望我能帶他們上雪山。我就在百忙之中申請了二月初雪山的入山入園。巧的是,我們出發前的一月份,雪山已經連續降雪好幾次,雪線直逼登山口。一月三十一日傍晚,我們抵登山口出發,不過才二千多公尺,沿路上就都是白色的積雪,在月光的映照下,閃著微弱亮光。當晚夜宿七卡山莊,二月一日到三六九山莊,山路已成白色,沒看過雪的弟兄們十分興奮。


  二月二日是我們登主峰的日子。由於一週之前保育志工傳回管理處的照片,提及雪山降雪及腰,且天候不佳,我們都擔心上不了主峰,不過我們上山的這幾天天氣晴朗,不再下雪,步道上的積雪也被人踩實,輕鬆通過黑森林,呈現在眼前的圈谷,一片銀白; 碗狀的冰河地形,好像北極冰原。


  我算是第二次看到雪景吧,第一次是在民國九十四年三月的時候,下了一整個月的三月雪,很多從未下過雪的地方,像日月潭的水社大山、阿里山奮起湖及南橫都下了雪,號稱百年大雪,媒體還為此大肆報導。由於雪況持久,準備時間充裕,我也在那時候邀朋友上合歡山賞雪,看到了生平第一場雪景。不過,雪山的雪景更勝一籌。我們在主峰一帶打雪仗,挖雪塊烹煮午餐,積雪之深,無法挖到底下的岩石地,我想積雪不只及腰吧。附近的玉山圓柏跟杜鵑花被白雪覆蓋的抬不起頭來,植被上ㄧ堆一堆的積雪看起來好像霜淇淋一樣可口,中午時日正當中,卻感受不到高溫,我拿起溫度計來看,氣溫仍在攝氏零度以下,也難怪主峰一帶的積雪能持久不融。上山的這三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在藍天襯托下,雪山主峰更顯蒼勁,遙望聖稜線,山容壯闊而秀麗。銀白世界,有如盡覽北國風光,我想「雪」山之名應該是這樣來的吧。
雪山

  除去合歡山這種汽車能到達的地方不說,雪山是我第一次以登山裝備在冬季上高山,不過我們很有福氣,能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徜徉在藍天白雪中,是很棒的體驗,雖然雪山登山的山路有很多「好漢坡」,不過下山時大家都戀戀不捨,忘了上山的辛苦。來年若有機會,我們還會再造訪這個冰河曾經走過的地方。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