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私房景點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風華再現─烈嶼L034據點

作者: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科 蔡承璋
資料提供: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科

烈嶼,位於金廈之間、九龍江口外,是曾經的戰地最前線,島上布滿當初國軍所構築的戰備工事,從山頭到海濱,皆可以找到過去戰備時期所留下的軍事遺跡。

烈嶼的海岸為第一道重要防線,因此國軍沿著海岸,構築了無數的防禦工事,從烈嶼南方習山湖公園的L001(L為Leiyu烈嶼之意)據點開始,以順時針方向於海岸線構築超過60個以上的據點,並由環島的車轍道串聯,便於各據點隨時支援、掩護。

烈嶼獨有的環島車轍道,在過去具有快速串連各據點的功能(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烈嶼獨有的環島車轍道,
在過去具有快速串連各據點的功能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在烈嶼北端有一處海岸位於紅山凹陷處,因為紅土被雨水沖刷,形成了無數的沖蝕溝,故稱「紅土溝」。紅土溝一帶岬角多,且部分地區因雨水匯流入海堆積而成的沙灘,是敵人容易登陸之處,故從湖井頭戰史館至貓公石海岸,短短不到兩公里的距離,盤踞了數十個據點。

L034據點,又稱「紅土溝一營區」,位於北海岸突出岬角,低於濱海車轍道甚多。進入據點後,映入眼簾的是由水泥砌成的「誠實」二字,這個據點規模不大,大約可以容納將近一個班的兵力,作為守護整個灘頭的火力。更深入據點後,一座老碉堡上以水泥塑著「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遒勁的對聯,對聯上方精美的中華民國陸軍軍徽,象徵著那個時代「以軍為家」的精神,以及守護家國的決心。

老碉堡上的對聯以及陸軍軍徽(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老碉堡上的對聯以及陸軍軍徽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據點碉堡內塑有一行立體的文字「凸L24」,是為早期的據點編號,經詢問地方文史工作者洪清漳老師,這類據點編號約莫是民國50年代的編制,烈嶼早期的海防據點是以逆時針方向編號,直至民國70年代左右,重新改以順時針方向編號,這個據點才更名為現在的L034。

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後,為了抵禦敵軍進犯,國軍於金烈等地區積極興建防禦工事,而在物資、建材都十分缺乏的那個年代,許多據點是透過拆民房、墓碑、界碑以獲得興建的材料,抑或是沿著天然地形構築,利用天然石洞築成官兵寢室、彈藥庫,甚至是鑿山為坑道,作為最天然的屏障。

大膽島上以墓碑作為建材的碉堡(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大膽島上以墓碑作為建材的碉堡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而L034據點的部分碉堡外牆,則是以蚵農養蚵的蚵條興建,外觀堆疊整齊,其他部分則由石塊、水泥、石磚所砌成,建材多元,令人不禁感嘆,在當初敵軍鋪天蓋地的砲火之下,要將這些防禦工事構築起來是多麼的艱難。

由蚵條、石塊、水泥所構築而成的碉堡外牆(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由蚵條、石塊、水泥所構築而成的碉堡外牆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站上據點高處的哨口,可以眺望獅嶼以及廈門的高樓大廈。適逢退潮時,海岸邊的軌條砦搭配湛藍的海水,是金門海岸線最獨特又熟悉的風景。岸邊的龍舌蘭、玻璃刀山,以及攀附於據點外牆的九重葛,都是阻絕敵軍摸哨的防禦工事,以前據點外圍更設有雷區,防止敵人輕易登陸、確保據點的安全。如今,烈嶼的海岸已經嗅不到過往緊張、肅殺的氣氛,寧靜的灘頭成為觀賞夕陽與夜景的最佳去處。

獅嶼與廈門地區的高樓形成有趣的對比(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獅嶼與廈門地區的高樓形成有趣的對比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於112年完成L034據點的整修,將據點原始的風貌呈現給國人,也提供到訪遊客一個全新的遊憩景點。據點整修後保留了原始的建材、標語以及營舍,藉由原汁原味的場域,讓遊客彷彿重回那段烽火歲月,體會當時駐守於此的艱辛,並瞭解和平的可貴。

L034據點參考原貌修復,讓遊覽的民眾瞭解這個據點過往最真實的風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L034據點參考原貌修復,
讓遊覽的民眾瞭解這個據點過往最真實的風貌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