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季刊
回電子期刊目錄
2020年九月號
- 安心自遊好個秋
- 根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統計,2019 年極端氣候在非洲、北美洲、澳洲、亞洲、歐洲造成一系列洪水、山火、暴風雨等災害,至少有15 起的災損超過10 億美元,其中更有7 起造成至少100 億美元損失。
當人們帶著即將遠離災變、迎接奧運盛會的歡慶心情迎接2020 年到來時,一場不明肺炎的風暴卻早已在中國武漢醞釀。
既熟悉又陌生的冠狀病毒
2012 年,大衛.逵曼(David Quammen)在《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跨物種傳染病侵襲人類的致命接觸》一書中警告,當人類加速入侵自然界,加上全球化的運輸系統,一旦病原體從動物傳到人類身上,就能在極短時間內透過飛機、船舶等載具迅速傳播全球。而這個預測也在2020 年開春被進一步驗證。
2019 年12 月26 日,武漢市張繼先醫師上報不明原因肺炎。2020 年1 月23 日,武漢市宣布採取疫區封鎖隔離措施,正式為一場始料未及的全球大瘟疫揭開序幕。
被WHO 定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疾病致病源頭我們並不陌生,正是引發2003 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的冠狀病毒。這一類病毒可同時感染動物與人類,引起呼吸系統疾病。棘手的是,隨著疫情擴散、病例數攀升,醫學界發現此次的病毒異於往常,不但能使人在出現症狀前便具備傳播能力,更可能攻擊多個器官系統造成災難性損傷。
原本熱絡的地球村在城市封鎖(Lock Down)、國家嚴格管制邊境的防疫策略下,在短短一個多月內降溫急凍,然而全球的感染數據仍觸目驚心。截至2020 年8 月20 日,全球已有188 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報告逾2,230 萬名確診個案,逾78.4 萬名患者死亡。
文明停止呼吸 生態喘口氣
邊境管制和各國觀光警示升級,使觀光與交通業首當其衝,郵輪、飛機紛紛停擺,而被封鎖的城市別說觀光客,連居民也必須謹守避免出門、聚會的指示,過往人車嘈雜的大街被轉為靜音,文明世界似乎暫時停止呼吸。
但天空、水中沒有了轟隆隆引擎聲和難聞汽油味,地面上工廠與汽機車的廢氣也消失無蹤後,取而代之的是重新出現在環境中的野生動物,以及久違的明朗風景。例如:泰國在過去5 年來未曾發現海龜巢的遊憩海灘出現瀕臨滅絕的稜皮龜(Leatherback seaturtle)築巢下蛋, 數量為20 年之最;威尼斯的運河中也看見各類水中生物自在悠遊。
印度北方旁遮普省(Punjab)的居民也分享手機所拍下的驚喜―清晰的喜馬拉雅山巒,甚至有人在距離200 公里遠的地方依然能清楚看見同一座山巒,人為污染帶來的影響一經比較後無所遁逃,無怪乎有居民大嘆:「看看我們平常都怎麼把它搞砸的。」隨著各地傳來污染、噪音減量,生態復甦等「捷報」,我們想起2020 年,正是世界地球日50 週年。
臺灣國家公園的對策:從強化防疫到微旅行護照
作為保育重要機關,各國國家公園的生態環境雖沒有受到疫情顯著影響,但人類過往的活動模式卻遭受巨大挑戰。全球多國國家公園以暫時閉園來避免感染風險,而臺灣的國家公園則是在臺灣疫情未見擴大的情況下,暫時以關閉室內公共溫泉浴池或坑道等通風不佳的密閉空間,其他空間加強清潔消毒,實施管制停車場車輛數、入室內前量測體溫、佩戴口罩等措施來因應。
5 月起,隨著臺灣疫情趨緩,各管處配合「防疫新生活運動」政策調整旅遊防疫模式,放寬山屋住宿量,重新開放部分暫時關閉之室內據點,鼓勵大家戶外出遊,並推出「國家公園振興措施」,以三代同遊國家公園系列活動、無障礙旅遊攻略及《臺灣國家公園微旅行護照》等企劃帶頭,使國家公園將成為踏青、旅遊的首選場域。《遇見最好的季節―臺灣國家公園微旅行護照》依春夏秋冬四季時序製作遊玩懶人包和導覽地圖等,涵蓋9 座國家公園、1 座國家自然公園及2 座都會公園, 網羅26 個景點/主題活動,並搭配9 條特選行程,連結旅行和自然生態、人文歷史及在地住民生活。同時還能「持護照,享優惠」並快樂收集紀念戳章。
危機能否成轉機?
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國家重啟經濟活動後,那些生態復甦給予人們的啟發宛如過眼雲煙,消失在提振經濟的政策中,多國減碳腳步趨緩,開發中國家甚至放寬污染、廢氣排放的限制,而防疫所累積出的口罩、拋棄式餐具/醫材及網路購物包材等垃圾,將持續危害生態環境。
絕大多數災難非突如其來,而是各種因素相互疊加的結果,當人類持續破壞自然棲地,迫使野生動物棲地與人類活動場域重疊,類似疫情將成常態,彷彿地球一次又一次啟動自我保護機制,消除對環境而言最大的病毒―人類。
海洋生態學家恩里克.薩拉(Enric Sala)強調,「沒有健全的生態系統,人類健康就無法永續。」在極端氣候和人口增長的壓力下,國家公園系統的責任將更被彰顯,藉保育、育樂、研究三管齊下,喚起更多守護家園的積極行動。
本期目錄
遊園行事曆
山海情書
零距離看世界
兩人三腳好朋友
友善心旅行
編輯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