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永續的發「聲」地 - 從國際交流到世貿博覽會
臺灣,永續的「發聲地」 從國際交流到永續博覽會
文/黃詩茹
受訪者/國家公園署保育解說組保育研究及國際合作科規劃師 王韻婷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科科長 詹宜紋
台灣猛禽研究會調查員 蔡宜樺
國家公園署保育解說組解說教育及人力發展科技士 許鈺琇
聯合國於2015年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引領各國共同行動。其中,第13、14、 15 項目標具體指出,全球應針對氣候變遷之影響採取緊急行動,並保育海洋與陸域生態,讓海洋與陸 域的資源能夠永續利用。
臺灣國家公園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也是臺灣永續行動的重要基地。除了經 營管理與生態保育等基礎行動,國家公園也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透過研習交流、工作坊、高峰會、博 覽會等國際舞臺,向國內外傳遞臺灣投入永續發展的努力與成果,也彰顯臺灣國家公園在世界保育地 圖上的貢獻,宣揚參與SDGs目標並非遙不可及,你我都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為臺灣濕地領域的科學研究注入新血
天氣清朗的4月,第6屆濕地種子學員們在高美濕 地的海堤徐徐前行。有的人拿起耙子一株株移除外來 入侵種互花米草,有的人拿著儀器檢測濕地的水質, 有的人進入社區了解在地的發展。他們俯身貼近濕 地,試著用全身感官傾聽高美濕地的話語。
這一切要回溯至2016年的國際濕地大會,由內政部 營建署與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簽署「濕地 保育區域行動計畫(RSPA)合作備忘錄」。隔年便 啟動「濕地保育國際研習暨交流合作計畫」,以培育 濕地人才為主軸,籌辦濕地保育講座、濕地種子營、 濕地日等活動。其中,濕地種子營結合了濕地科研講 座與現地工作坊,如今已舉辦第7屆。
2022年加入了「濕地科研教育基地推動計畫」, 濕地保育講座、濕地種子營也轉型為「濕地科研講 座」和「濕地種子學員培訓工作坊」,廣邀國際濕地 保育組織、國內外濕地專家學者、相關部會機關與 NGO、全臺大專學子一同參與,7屆以來已培養出 93位種子學員。
走進高美,關注海岸型濕地的保育與 遊憩
濕地種子營歷年主題力求貼近全球環境議題與國際濕 地研究,包括濕地辨識與劃定、濕地保育與明智利 用、都會型濕地的營造創生、氣候變遷下的濕地、濕 地碳匯等趨勢重點。今年則以「海岸濕地保育與遊憩 衝擊之適應性管理」為題,將眾人目光聚焦臺灣長達 1,566公里的綿長海岸線。
面對氣候變遷、自然災害、能源轉型,海岸環境首當 其衝,國家公園署保育解說組保育研究及國際合作科 規劃師王韻婷也提到,「近年臺灣部分區域的海岸觀 光發展興盛,對於濕地的經營管理也有一些挑戰,希 望可以透過講座交流的機會去探討其中的平衡與因應 之道,並透過種子學員的交流激盪出未來可能的發展 方向」。
歷屆種子學員的研究足跡遍及大肚溪口、冷水坑、關 渡自然公園、關渡河口紅樹林灘地、許厝港濕地, 一步步踏查臺灣各地的濕地樣態,今年則選擇以國家 級重要濕地,也是近年觀光熱點的高美濕地為現地工 作坊的地點。「由於我們持續在進行濕地科研教育基 地的選址規劃,除了由中央推廣,也希望選擇一些在 地發展良好的點位同時推動。過去比較集中於北部和 南部,今年希望大家一起來討論中部海岸濕地的議 題」。
做中學,體驗一日濕地調查員
不同於一般研討會著重室內的議程發表,濕地種子營的特色還包括真正走入濕地最前線的「做中學」。今 年學員們就在專家學者的帶領下前往高美濕地,實際操作濕地水文的環境因子調查,體驗外來種植物的調查與移除工作,同時也踏查高西里社區的文興宮、進興宮和老屋,多面向的認識濕地環境的變遷與經營管 理。
「濕地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場域,如果只做知識背景的介紹,學員不容易真正了解濕地的現況和問題。所以 我們納入『做中學』的教學方式,讓學員實地探究濕 地的不同樣態,這也是國際間在做環境教育時很推崇 的方法」。除了分組實作與發表,學員在現場也有機會與地方團體面對面座談,思索濕地保育與觀光遊憩 如何兼容並蓄的多元路徑。
王韻婷表示,今年的18位種子學員除了大專學子、 濕地相關業務的公部門同仁,也特別挑選了來自地方 的濕地解說員或關心濕地的民眾。「今年的教學過程 不只是專業講師教導學員,學員也會和大家分享濕地 正在面對的問題,以及地方正在進行的濕地保育及推廣行動,形成一個互相學習的循環,激發出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新火花」。
當外來種植物入侵濕地:互花米草
高美濕地的生態除了受到觀光遊憩的影響,還面臨外來種植物互 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入侵,嚴重威脅濕地生態系 統。生長快速的互花米草,綿密發達的根系深入土壤,是目前造 成全球濕地陸化的強勢入侵植物之一,包括金門海岸線、淡水河 口、大甲溪口、大肚溪口、濁水溪口等地都可見其蹤跡。在高美 濕地,更嚴重影響僅在當地生長的雲林莞草,如何防治、移除仍是須慎重以對的挑戰。
借鏡國際經驗, 提升濕地保育明智利用
「2024 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SWS 臺北年會」將於今年11月11日 至16日在臺灣舉辦。趁著辦理起跑記者會的機會, 邀請到SWS總會會長Susan Galatowitsch和拉姆 薩東亞中心徐昇吾主任蒞臨濕地科研講座,分享寶貴 的實務經驗。「Susan會長介紹了在美國內陸型濕 地遇到外來種入侵時,他們會怎麼應對,以及一般民 眾可以怎麼參與,讓我們臺灣濕地在面臨類似問題時 能有所借鏡和參考」。
兩位貴賓在講座前也把握時間參訪北臺灣的濕地, 「徐主任對關渡自然公園的經營方式印象深刻,他的 分享也提到政府在進行濕地保育的推廣,應該要針對 受眾族群調整目標,並設計不同的宣導方式,這對 我們正在規劃濕地科研教育基地的辦理方式很有幫 助」。
串聯國際濕地大會、濕地日與濕地人才培育等各種行 動,臺灣與濕地國際組織締結的夥伴關係,促成了臺 灣與國際的濕地保育合作交流,也藉此展現了臺灣在 濕地保育研究的經驗和成果。而一個個發芽的濕地種 子人才,都是未來濕地保育的智庫,也是濕地環境教 育的生力軍。
猛禽高峰會,愛鳥人齊聚墾丁
時序入秋,十月的墾丁天空熱鬧不已,赤腹鷹、灰面 鵟鷹從北方南下過境,大批民眾早已準備一睹鷹河風 采。2023年琅嶠鷹季期間,「國際灰面鵟鷹暨遷徙 猛禽高峰會」也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盛大舉辦,關 心灰面鵟鷹與遷徙猛禽的國際貴賓齊聚一堂,分享東 亞各國的保育現況。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科科長詹宜紋談起「國 際灰面鵟鷹暨遷徙猛禽高峰會」的源起,最初由日 本、菲律賓、臺灣發起,串聯灰面鵟鷹的繁殖地、過 境地與度冬地。自2019年起,陸續於日本栃木縣市 貝町、沖縄縣宮古島市舉辦,2023年由臺灣爭取到主辦權,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農業部林業及自然 保育署屏東分署、台灣猛禽研究會共同主辦,邀請日 本、菲律賓、韓國、泰國等國參與。
「墾丁國家公園監測過境猛禽已經累積30多年的資 料,在東亞國家間算是滿完整的」。詹宜紋回顧恆春 半島的猛禽保育歷程,從獵捕販賣到墾丁國家公園成 立後,攜手民間愛鳥人士走進社區和學校座談、輔導,讓過去的獵人願意加入巡守夥伴,更進一步發展 生態旅遊,為社區注入收益。「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次 主辦會議,讓國際了解臺灣政府部門與民間投入的努 力,是怎麼樣讓恆春半島的猛禽保育從對立走向合作。」
從狩獵到保育,從衝突到合作
把握一年一度的「國際灰面鵟鷹暨遷徙猛禽高峰 會」,各國代表陸續分享當地保育研究現況。台灣猛 禽研究會研究員蔡宜樺對日本代表的分享印象深刻, 「栃木縣是灰面鵟鷹的繁殖地,近年面臨年輕人口外 移、農業人口老化的問題。廢耕農地越來越多,田地 沒有水,也就沒有青蛙,灰面鵟鷹的食物就變少了」, 當地注意到這個問題後,開始定期在廢耕地放水除 草,青蛙回來了,灰面鵟鷹繁殖時就有充足的食物,同時也疏伐竹林,營造灰面鵟鷹喜歡的林下環境。
詹宜紋也分享,守護灰面鵟鷹是市貝町的官方政策, 從政府到民間都積極投入,包括交通站牌、農產品上 都可見到灰面鵟鷹的圖像,「他們透過守護這個物種 為地方創造新的價值,振興地方,創造環境和經濟的 良性循環。」
蔡宜樺自第一屆起就持續出席,她提到「國際灰面鵟 鷹暨遷徙猛禽高峰會」不同於一般的學術研討會,更 強調政府保育政策與民間社區參與的彼此交流,「保 育政策的成果不會立竿見影,一開始很可能是影響民 間生計或有衝突的,所以這個會議一方面希望聽見地 方政府的執行方針和承諾,一方面也讓社區表達他們怎麼針對保育進行反應、調整,聽見內部的聲音。」
走過30年護鷹漫漫長路
會議期間,正值灰面鵟鷹密集南下過境,「那兩天 走出會場,就能看見一群灰面鵟鷹在墾管處上方盤 旋」,詹宜紋說。會議結束後,也邀請貴賓前往滿州 的賞鷹博覽會,「那天就有2萬5千多隻灰面鵟鷹 過境,是去年最大量的一天,運氣很好!而且國外貴 賓看到臺灣把護鷹活動辦得像嘉年華一樣,也有年輕 人來參與,都覺得很難得。」
舉辦國際交流活動,場地、交通、食宿等細節安排都 是挑戰。詹宜紋欣慰地說,這次高峰會對墾管處而言 也是累積籌辦國際活動的經驗,「不管是主辦或參 與,有機會參加這樣的國際活動,最直接的效益就是 知道針對一個物種的保育,國際間在做什麼?我們還 有什麼可以做?現場和外賓請益交流議題,比自己讀 資料更有效率。」
臺灣保育灰面鵟鷹的案例在亞洲頗具指標性,透過這 次會議回顧30年來的保育歷程別具意義。蔡宜樺說: 「很多參與其中的人也未必了解全貌,當我們回顧這 段歷程,大家就能感受到這件事要發生多不容易。」 包括墾丁國家公園從早期就進入學校培養保育種子、 扛住對立和衝突,走進社區宣講,「當我們把這些故 事說出來,帶著國際夥伴走進社區,不管是公部門或 社區都會感覺到他們過去的努力是有意義的,是真的會受到國際關注,確實有影響力的。」
2024國際灰面鵟鷹暨遷徙猛禽高峰會
台灣猛禽研究會於2024年4月前往菲律賓卡加 延省Sanchez Mira市參加第4屆國際灰面鵟鷹暨遷徙猛禽高峰會。蔡宜樺於會中發表臺灣灰面鵟鷹的保育歷程,及墾丁秋季遷徙猛禽調查長期 監測工作成果。「由於現在各國都很關注再生能 源發展對遷徙猛禽棲地的潛在風險,所以主辦單 位也邀請大家在會中分享各自現況」,蔡宜樺以 布袋八區光電開發案的案例,說明政府、開發商、 居民與公民團體如何納入溝通,降低衝突。「再 生能源發展是全球的大趨勢,不是只有臺灣,其實各國都面臨類似的狀況。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 禁止,而是減傷,盡量減少對生態的傷害。」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參展亞太永續博覽會
「亞太永續博覽會」以展覽結合高峰會、論壇、永續行動獎等四大主軸,廣邀產、官、學、研,向國際展現臺灣永續成果與潛力。連續三屆參與的國家公園, 也根據國際永續趨勢與議題,陸續以「里山里海。永 續生活」、「自然驚豔.永續實踐」為主題,展現國 家公園豐富的自然生態與保育成果。
國家公園署保育解說組解說教育及人力發展科技士許鈺琇分享,「前兩屆的策展,除了濕地、海岸、自然 碳匯等議題,我們也呈現出各國家公園與社區的夥伴關係、生態旅遊等面向」。同時,匯集生態攝影專家 長年拍攝的影像紀錄,讓參觀民眾一覽國家公園中豐 富的動植物與景觀秘境,從驚艷自然的珍稀,進一步 成為守護自然的夥伴。
邁入第三屆的亞太永續博覽會,今年以「潮.永續」為主題,於今年8月8日至10日於臺北世貿一館舉行。本次國家公園署以「擁抱繽紛,迎向淨零」為主題,呈現海洋、海岸、濕地、高山、淺山串連而成的 保育軸線,既是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核心,也是自然碳 匯儲存與吸存的關鍵區域。
許鈺琇也提到,參觀民眾未必對國家公園有深入的認識,透過這樣的博覽會,以模擬國家公園情境的展場設計,搭配文字與影像展示,及互動遊戲體驗等互動,期待更多人了解國家公園的永續行動,進而走入 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作為最能展現國家自然生態與人文景緻的代表,不僅是吸引國外遊客來臺體驗遊覽的亮點;作為地球村的一員,臺灣國家公園也與世界攜手同行,積極回應環境永續的議題。邁向2030永續發展目標,國家公園將保育、教育、研究的豐碩成果,運用交流、策展、工作坊等型態向國內外分享,持續為臺灣永續發聲。
作者簡介
黃詩茹
畢業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現為自由撰稿。邊讀邊寫,寫人物、設計、工藝、空間、一點社會議題,有時也做出文 National Park Quarterly | Sep. 2024 字企劃和出版編輯。願以文字堆疊出一條小徑,通往有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