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家公園季刊

回電子期刊目錄

2024年九月號

2024年九月號
跨域共享的力量
403 花蓮大地震過去3 個月後,國家公園署盤點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受災情況,於7 月18 日表示太魯閣、長春祠、布洛灣、天祥等地今年底可局部開放,但消息發布不到一週時間,凱米颱風挾帶驚人雨勢再度重創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再度發生更嚴重的、或新的崩塌,尤其原本就柔腸寸斷的步道狀況也變得更為嚴峻。

原本就與天災共存的臺灣,今年感受特別鮮明,也促使我們思考這股不可控制、無可規避的巨大自然力量之於人們的意義。本期特別報導邀請地震當下,在第一線奮不顧身引導、救援受困者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同仁,分享驚心動魄的時刻;也邀請定居花蓮多年,執行過太管處計畫的李光中教授,分享如何重新省視地震之於太魯閣、地震之於人們的關係,並以日本311 大地震後成立的三陸復興國立公園為例,作為太魯閣國家公園重建的指引。

說到對地震的戒慎恐懼與積極應對,不能不提「南海海槽巨大地震」。2011 年311 大地震後,日本政府不僅開始探討超巨型災害的複雜性,更基於研究調查正視日本遭遇南海海槽沿線巨大地震的可能,隨即於同年8 月設立「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模型研討會」,為隨時可能到來的超巨型災害進行充分準備。

由於預測日本太平洋沿岸將會出現10 公尺以上海嘯,最終導致超過32 萬人罹難,多年來日本政府與民間單位透過宣導、教育、演練等各種方式,希望能降低地震、海嘯、火災、社會癱瘓帶來的危害。有日本的例子在前,這次403 花蓮大地震後是否也能讓我們自問,面對未來的災難,我們要開始做哪些準備?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