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一步一腳印 走出國家公園的路─專訪國家公園組林義野組長

撰  文:台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圖片提供:林義野

林義野
林義野組長

從南到北、由東到西,
走過中央山脈,也爬過海岸山脈,

個性爽朗,自謙不擅解說、宣導的林義野,卻喜歡一步一腳印,走在第一線勘查。

這樣腳踏實地,就是他做事的準則。

若問他路在哪裡?
他會毫不遲疑地回答:「我走前面,你走後面,路就是這樣走出來的啊!」

對一般人而言,國家公園的存在,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不太會去思考其設立目的或是範疇劃定,甚至背後所需付出的時間及心力。

然而,就是有這麼一群人,默默地踩著堅定的步伐,走過每一寸土地,為台灣珍貴的自然及人文資源,創造永續發展的根基。

因緣際會,一頭栽進國家公園領域

現任營建署國家公園組組長的林義野先生,26年來用雙腳所踏出的路,就是台灣國家公園發展史的縮影,信手拈來都是一段段動人的故事。

從基層公務人員做起,林組長最先服務於林務局測量隊,從事台灣全省的資源調查,在深山裡走了將近20年。民國72年,在偶然的機緣中,林組長參與了營建署的相關計畫而加入這個大家庭,正式與國家公園結下不解之緣。

台灣7座國家公園中,林組長就參與過雪霸及金門兩座國家公園的籌設過程,也因職務關係,實地在墾丁及金門兩管處服務過,而令他心中感到遺憾的,是沒能成功推動蘭嶼及能丹國家公園的成立。

原來,在籌設國家公園的過程中,常會遭遇許多來自各方面的困難,包括當地居民的反對、相關團體的不同意見等,不過,為了腳下的這塊土地,林組長用不屈不撓的精神,堅持走出一條路。

林組長當年參與金門國家公園的籌設,短短兩年就促成其設立,包括範圍的劃設及資源調查,都是一步一腳印慢慢走出來的。戰役與人文、傳統建築與特殊生態皆是金門國家公園與眾不同之處,而其完善保存更是目前最重要的功課。憶及91年被調到金管處擔任副處長時,林組長笑稱當下心裡想:「才三千多公頃的地方,我一天就走完了!」,沒想到卻被金門風情深深吸引,一待就是五年多。「雖然金門發生過多次著名的戰役,卻擁有保存狀況極佳的明代傳統建築,原因除了其特殊地形外,當地居民的毅力更是關鍵。」一句話道盡林組長對金門深厚的感情。

回首台灣國家公園的成就與收穫

林組長頗有感觸地表示,國家公園的位置多在高山或是較偏僻的地方,所以國家公園的從業人員除了要有濃厚的興趣、專長和毅力之外,身體一定要健康,方能面對國家公園的規劃、實地勘查的挑戰。另外,溝通能力也是必備條件之一。林組長舉墾丁為例,因其前身為觀光局風景特定區,無論目的、屬性皆與國家公園不同,在當時轉型過程中,溝通上遭遇極大的困難,但因為工作人員的努力,最後終於獲得民眾及當地居民的認同,當初的環境教育可謂相當成功。

國家公園的設立,對一般民眾而言,除了提供休閒遊憩的去處之外,事實上,還有更深層的意義。生態保育方面,梅花鹿就是最好的例子,由於在受到保護的復育區進行復育工作,除去可能被獵捕的疑慮,梅花鹿族群才得以順利保存與繁衍。

而近幾年來,台灣高山型國家公園如玉山、雪霸、太魯閣,因為良好的環境保護,即使強烈颱風過境,園區範圍內亦無重大災害;這就是國家公園嚴守大自然不讓人破壞,像不必要的道路或設施一律避免,如此重要的使命,也是長久以來推動國家公園的原因。

推動國家公園署 投入更多資源與人力

台灣七大國家公園各有七種面貌,其中玉山、雪霸、太魯閣三座是屬於高山型的,負有國土保安的任務,不容許被破壞:陽明山、墾丁屬於都會型,比較容易接近,除保育工作外,應適當規劃休閒遊憩及環境教育的環境;金門是人文型,像閩南式建築,在別處是見不到了,尤其大陸已拆掉相關古蹟,必須共同維護這個資源;而東沙的資源因為受到全球暖化影響,原先受損的珊瑚已逐漸恢復,何時開放尚在評估當中。

未來台灣國家公園的目標,林組長表示希望能將台灣全島三大主軸─中央山脈、海岸山脈、濕地沿海地區,作全面性的保護,同時將台灣國家公園面積從現在的8.5%,未來增加至18.7%,如此一來可解決台灣缺水的問題,適當的保護國土與植物,等於發揮涵養水源的功能。

而墾丁與東沙二十多萬公頃的海域面積,佔台灣海域約3.5%,希望增加到12%。為什麼濕地、海岸的設置這麼重要?林組長強調,海岸地區除了經濟生產價值外,主要可以防止海水倒灌,所以這個問題應該被認真對待。

國家公園的業務越來越繁重,從一個國家公園增加到七個,目前仍積極催生馬告國家公園,還要負責都會公園相關業務,包括台中、台南及高雄都會公園,及各地尚在爭取中的建設案,這一切都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故推動國家公園署也是未來努力的重點之一。

林義野組長(左三)登玉山進行資源探勘
林義野組長(左三)登玉山進行資源探勘
林組長(右)探勘能丹國家公園─七彩湖
林組長(右)探勘能丹國家公園─七彩湖

延伸閱讀 ⟫

回上一頁